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有話直說

「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這是我在診間很常跟病人說的一句話,與其拐彎抹角扭扭捏捏,明白跟我說就好了。

有個病人撞到胸口,急診的X光顯示斷了一根肋骨,一週後來我的門診。

病:「我到現在還是很痛。」

P:「會痛一陣子,我再開藥給你吃。」

病:「那我這樣可以上班嗎?」

P:「能不能上班,是看你的工作型態與對疼痛的耐受度,所以你可以自己決定。」(我其實已經聽出端倪)

病:「那你覺得我需要休息嗎?」

P:「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

病:「你可不可以幫我開一張診斷書,說建議休養幾天...」

直說就好。

另一個老人被車撞,輕度肝臟撕裂傷,沒有手術,單純住院觀察幾天,然後沒事出院。

回診時家屬推著病人進來,第一句話就告訴我:「阿罵精神很差,現在都站不起來。」

P:「需要一點時間,慢慢會好。」

家:「我們家人都要上班,阿罵在家沒有人顧。」

P:「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大家看到這邊,應該都知道後面會發生的事了吧~)

家:「我們想要申請外勞。」(拿出巴氏量表)

為什麼不直說呢?

自費品項

現在的自費藥品與自費醫材很多。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先講三個前提,讀者中有醫療業也有一般民眾,我相信有人認同有人反對,但這是我的看法,接下來要講的事,也是建立在這三個前提上。

1.自費醫材不是壞東西,基本上能合法上市,一定是通過重重成效與副作用試驗,證實對病人有幫助的東西。
2.建議病人使用自費品項,不等於要賺錢。
3.要不要讓病人使用自費品項,與道德無關。建議使用的醫師不一定無良,只讓病人使用健保品,也不一定就多高尚。

我的手術會給病人自費商品的「選項」,既然是「選項」,就是「可用可不用」。

有些手術的本質是為了「生活品質改善」,例如變得更美、身體更舒服,那當然得花點錢,因為那是健康之外額外的東西。

在我們這種救急救命的專科,本來就不該存在「不自費就不開刀(治療)」的問題,所以無論病人使用健保品還是自費品,該開的就會開。

但不能否認,健保給付的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但若希望有好一點的照護品質,確實不少自費品很不錯。例如搭飛機一樣,如果標準只放在「抵達目的地」,那最便宜的經濟艙就行,但若想要睡舒服一點、餐點好一點、行李多一點...那就加價購。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讓病人有自費品項的選擇」有什麼問題,但我永遠會講在前頭:「這些自費品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用。」

病人有時候會很茫然,問我是否需要。我也都很誠實地說:「沒有自費商品,我們照樣開刀。」

但這句話不等於不需要自費品項。

在我受訓的時期,血管就是一條一條分離,外科醫師的手如穿花蝴蝶般快速綁線,把血管綁緊結紮,所以即便不用現在的主流超音波刀來止血,我們的技術還是可以克服。

以往腸道的封閉與接合,都是外科醫師一針一線手縫,這在我執業這些年早已做過幾千幾百次,所以即便不用現在主流的自動吻合釘,手術技術依然可以克服。

但不能否認,超音波刀、吻合釘,甚至是各種強效的止血產品,都是科技進步的成果,它們提供的速度與品質遠超過手工土法煉鋼...

一片上萬的止血紗布,跟傳統不到一塊錢的白紗布,哪一個效果好?這應該不用多問。

病人有權利得到告知與選擇,當然也有權利選擇用或不用。為了讓病人自費而自費當然不對,但是主觀上想用技術來幫病人省錢,某種程度也是外科醫師的自我意識。

科技在進步,即便駕駛技術再好、不需要任何輔助駕駛系統的車手,不必要也不應該抗拒新科技例如倒車雷達、停車輔助、自動駕駛等等...

每回當我向病人說明完自費「選項」後,都會特別在醫囑上註明「自費項目,病患可自行決定全部使用、部份使用或全部不使用」~

有時候護理師會打給我,跟我說家屬對某個自費商品有疑慮,我的回答都是:「那就不要用沒關係。」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不能忍受

 隨著工作越多年,對奧爛垃圾事的容忍度越來越高,反正不合理的就堅定拒絕就對了。

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有些情形非常不能忍受,就是「順便一下」~


有個單純闌尾炎的老伯,在急診安排手術時就先言明:「沒有意外的話,術後一天或兩天出院。」


開完刀隔天病人已經開始進食,也沒有發燒,因此我告知可以出院,病人的太太卻不願意:「可以讓他多住幾天嗎?我在找安養中心,等到找到之後就出院。」


「他只是開個闌尾炎,傷口又不大,為什麼要去安養中心?」我很不理解家屬的要求。


「他中風很久了,行動不太方便,我一個人照顧不了。」


「這應該是老問題吧!應該在闌尾炎之前就是如此。」


「是啦!但是我想說既然都住院了,那就讓我多住幾天,順便把安養中心的事辦好。」


「不行。」


xxxxxxxxxxxxxxxxx


有一個婦人手被門夾到,在急診照了X光沒事,於是住院醫師開藥給他回家吃與擦。


「幫我排個電腦斷層好嗎?」病人跟住院醫師說。


「我本身是癌症病人,上星期應該回診做檢查追蹤,可是我出國錯過了,下次去門診又要排很久,你看一下我的舊病歷,然後順便幫我排一下檢查。」


住院醫師不知道怎麼辦,走回來問我。


「不行,拒絕。」


xxxxxxxxxxxxxxxxx


 最近新的不能忍受,不是拿著Google查到的資訊來問我的病人,而是開口就是「GPT說…」


#徵求各種不能忍受

輕度外傷

 急診來了一個國中女生,爸爸說他兩天前在浴室撞到頭,今天早上有點頭暈。

這是很常見的急診主訴,基本上意識清醒、活動力正常、受傷超過一天,通常都沒什麼事,說明一下讓病人與家屬安心就行。


於是我讓病人轉一圈,兩手舉高,然後問他:「九八七十二,九九多少?」


「八十一。」


「再觀察就好,年輕人還可以背九九乘法表,不用太擔心。」我跟家長說明後,他們放心地離開。


回家之後我跟家人們說這件事,立刻受到彼得兔的抗議:「馬麻,你看!他每次也都是這樣敷衍我!」


史迪普:「什麼意思?」


彼得兔:「我每次撞到頭很痛,跟爸爸講,他就叫我背九九乘法表!」

習慣用語

病情解釋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尤其是緊急手術,病人有死亡風險的時候。


那天值班,有一個腸穿孔的病人要開刀,我跟他的兒子說明這是緊急手術,而且腹膜炎不是小病,有可能會死亡。


P:「這個情形很嚴重,你瞭解我的說明嗎?」


兒:「我知道,就是要馬上開刀,不然會奧子~」


(我當然聽得懂「奧子」是什麼意思,不過我覺得可能是個人習慣用語,所以沒有多說什麼。)


P:「你如果同意的話,我會盡快安排手術,我建議你也通知其他家屬,如果想要瞭解病情也可以過來醫院。」


我開始在電腦前面處理手術同意書、住院單等文件,病人的兒子在我後面打電話:「欸!哥,快點來醫院啦!醫生說老爸快要芭比 Q了~~」


明明就是很嚴重的事,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特別有喜感。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同業說法

在醫學中心工作,經常有病人從其他醫院過來,有些是病患主動轉診,有些是被建議轉診。

病人常會轉述自身在前一家醫院就診的經驗,我的原則是只看「客觀的影像或檢查結果」,病人說的話常帶有一些主觀的抱怨或不信任,我都只是聽一聽。

如果是帶著影像來急診或是我的診間,那我就幫他看一下影像,再決定要怎麼做。至於轉述前一位醫師說「請你去大醫院做這個做這個」,我也是依照自己的標準。

更別說很多病人會跟我抱怨前一家醫院誤診、很爛、不可靠...這些情緒性的描述,我的回答就是「好」。就算聽起來好像真的有點問題(姑且不論病人是否加油添醋),或是直接問我前一家醫院的處理是不是有問題,我的回答一定是「我沒辦法回答前面醫師的決定,我們先解決眼前的問題」。

反正我不評論前手醫師的決定與做法。

一方面是不給同業找麻煩,另一方面或許我的判斷也未必正確,每個醫師有他自己的專業判斷與病情解釋邏輯。

前陣子有個病人右上腹劇痛,先到前一家醫院做了電腦斷層,然後帶了電腦斷層影像來找我。我看完之後判斷是單純的急性膽囊炎,快點開刀把它處理掉就好。

病:「可是前一家醫院的醫師建議我不要開刀。」

P:「為什麼?」

病:「他說這邊有一塊怪怪的,應該要再多做一點檢查。」

我仔細看了一下病人指的一個黑點,看起來只是發炎膽囊的一部份:「應該還好,我沒發現什麼異常,而且你現在的症狀很明顯,快點治療比較好,假設,我是說假設,真有什麼問題的話,切下來化驗自然會知道結果。」

病:「不用再多做什麼檢查嗎?」

P:「我是覺得不用,或是你可以回前一家醫院,請原本幫你看診的醫師繼續處理。」

病:「倒也不是啦!只是為什麼前一個醫師會這樣說?」

P:「每個人的判斷不一定相同,我沒辦法替他回答。」

最後他還是同意讓我手術,也很順利完成手術,開完他就不痛了,後續的病理報告也證實只是單純發炎。結果病人來門診拆線的時候問我:「我那天有回去前一家醫院看,那位醫師要我問你,開刀的時候有沒有刮乾淨一點?」

另一個例子我就忍不住想多講幾句~

有個病人帶著光碟來我的門診,坐下來第一句話就是找我幫他開刀,通常這類病患不外乎膽囊、疝氣,或是腫瘤。

我把光碟打開發現有兩筆電腦斷層,時間差了約兩週,第一筆是急性闌尾炎,不過看起來腹腔內很髒,應該是已經發炎到破掉了。第二筆是開過刀再追蹤的,腹腔內有些殘餘的發炎組織,不過看起來在改善中。

P:「已經開完刀了?」

病:「對,可是傷口一直沒有好」,說著他掀起衣服,肚子的傷口有一個約一公分的小洞還沒癒合。

P:「這個很常見啦!畢竟一開始感染得很厲害,傷口有些發炎很正常。」

這類病人不算少,我自己也偶爾會遇到,病人對傷口癒合不良失去耐心也屬正常,我只是不理解要來找我開刀要開什麼。

病:「我們有去找過另一位醫師,他跟我說傷口一直沒有好,一定是裡面沒開好,說不定有紗布沒有拿出來,要我們來大醫院看。」

文章寫到這裡,我不知道怎麼講下去,我也不理解第二家醫院的同業,何以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替第一家醫院開刀的醫師,做如此可能造成糾紛的臆測,也不理解他要病人再去第三家醫院(我)尋求答案的目的。

我還是要求自己尊重同業講的每一句話。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疼痛評估

我一直覺得醫療既然是一門科學,那就應該用「客觀的量化標準」來做評估:例如民眾會主訴「身體熱熱的,人燒燒的~」,那醫療面應該用體溫來當做客觀標準評估是否真發燒。

疼痛評估中有一個「疼痛指數」,是讓病人替自己的疼痛打分數:如果最痛是十分,最不痛是一分,那你現在是幾分?

這超主觀的~~有的人就是很怕痛,一點傷口就說是十分...

很多年前我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就吃過這種虧,某天護理站跟我說有個病人頭痛,讓我去評估。

我當時心想,頭痛最可怕的是腦壓上升,腦壓上升的典型症狀是「爆炸性頭痛」,所以我就很緊張地跑去看病人:他是坐在床上皺著眉頭說自己頭很痛。

P:「請問你的頭很痛嗎?有多痛?」

病:「超痛!」

P:「有覺得頭快爆炸的痛嗎?」

病:「有,快爆炸了!」

Peter Fu一聽可不得了,爆炸性頭痛可不是腦壓上升嗎?很緊張地立刻通報學長,詢問要不要做個腦部檢查什麼的。

結果學長來看了之後,開一顆普拿疼給病人就結束。

Peter Fu很疑惑這個處置,學長跟我說:「他是一個腳斷掉開刀的病人,明天就要出院了,有什麼理由會突然腦壓上升?」

P:「可是他跟我說他的頭快爆炸了.....」

學長:「我被你叫來看這個病人,我的頭也快爆炸了~~」

前陣子擔任學員技術考的考官,有一題是問診,病人說他肚子痛。

學員很仔細地問了疼痛的位置、性質與特徵後,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此生最痛的情況是十分的話,那現在的痛你給幾分?」

一時間在旁邊觀察的Peter Fu愣了一下,我一生最痛的應該是當年祖父祖母的過世,那現在的肚子痛應該不到0.1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