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你不可以這樣

「你不可以這樣!」這是Peter Fu很常對史迪普講的一句話。

每次被史迪普堵到無話可說的時候,Peter Fu就會講這句話,要史迪普不要太超過~

今天和史迪普去辦事情,預計在前面路口左轉,可是Peter Fu和史迪普邊聊邊開沒注意到路,就在快左轉的路口靠右線打方向燈。

「你要去哪?我們是要左轉耶~」史迪普很緊張地大喊。

「喔!對~~聊著聊著就忘了。」還好當時路上沒車,Peter Fu很快地切回左線。

「你不可以這樣!」「你真的很可怕!你不可以我沒有提醒你就開錯!!」這句話史迪普今天有了新用法。

手術模擬訓練

有時候年輕醫師或醫學生們聊天,常聽他們說起某某老師的開刀技術很好,或是某某老師很厲害,書讀了很多,什麼都知道。

我自己也在醫院和醫學院裡擔任老師,我反而總是告訴學生:「老師比你厲害是天經地義的,他比你多讀幾年書早開幾年刀,但這個『厲害』應該只是現階段,未來你們都有可能會超越今天的老師。」

「我之所以現在比你會開刀,是因為我早你先學了十多年,也多練了十多年;之所以我會很多知識,是因為同樣的東西我已經讀了十多年。所謂的比較,不應該是跟老師或跟學生比,應該是跟同儕比,或是期許未來的自己,能跟今天的老師一樣。」

科技一直進步,連教學的方法都與時俱進。

以前我們都是在課堂上聽老師上課,一堂課充滿了講義與幻燈片(請注意:是古董幻燈片,不是Powerpoint投影片),偶爾有張彩色照片甚至影片就很炫了。現在的課程都強調討論、互動、甚至許多與多媒體結合的新玩意兒~

外科練習更是如此,為了練習外科綁線,每個值班室的馬克杯握把或上下鋪梯子踏階,都有一個一個的線頭,都是值班時的空檔不斷練習。至於傷口縫合,則是在跟完每台手術後,年輕住院醫師最期待的時刻,因為有一整條傷口可以讓自己縫,然後在被罵、縫得很爛被學長拆掉重縫中成長。

腹腔鏡算是高階的技術,都是要到比較資深之後,才有機會得到訓練。但總是有第一次,從第零次到第一次那種壓力之大,到現在還是很難忘記,那種很期待、很開心得到機會、壓力很大怕搞砸當中慢慢學會。

「開腹腔鏡跟打電動一樣啊~會打電動就會開了!」學長們總是這樣告訴我。

是有點像啦!可是打電動跟人體的壓力還是不一樣,打電動死了頂多再一次,病人可不是開玩笑的。





















最近院內引進一個有趣的東西,腹腔鏡手術模擬器。前幾天Peter Fu去試用,感覺還不錯,很逼進真實手術的操作。住院醫師們可以用這個機器,快速累積經驗,也減少在病人身上發生失誤的麻煩。

「開腹腔鏡跟打電動一樣啊~會打電動就會開了!」一邊操作,我一邊想起學長跟我說過的話,我也偶爾會跟住院醫師們這麼說。

這就是打電動啊~~

如果能縮短練習時間,某種程度上可以拉進住院醫師與老師的能力差距。

身為老師,我常問自己,到底能給後輩什麼?除了年資、年紀之外,有沒有什麼是身為老師真的比學生強的?

聰明?比我聰明的學生太多了。

博學?同樣的東西背十年,當然比沒有讀過的學生要熟。

技術?任何技術反覆做十年,連猴子都可以做得很熟練。

我想老師與學生最大的差別,應該還是在於「經驗」。讀書沒什麼好比的,差別只是在於誰讀的多誰記的熟,照著步驟開刀其實也就是那樣,劃刀、切下某個器官、止血、縫傷口.....

但有太多的突發狀況,就需要時間與經驗來慢慢學會怎麼處理,某個不預期的大出血,如何快速穩定病人狀況、也穩定自己心情(開刀只要主刀者自己一慌張就完了)、甚至穩定家屬的不安與質疑。

隨著各種快速取得的數位知識,老師的價值就剩下經驗。只是科技越來越進步,誰曉得「經驗」是否也能被某種技術給取代或模擬。

或許未來手術模擬器能夠有「手術大出血模式」、「助手技術很爛模式」、「主治醫師在旁邊碎唸大罵模式」、「家屬在手術室外叫囂模式」、「開刀中長官打電話進手術室關心模式」~~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那就不要了

試探人性。

門診來了位中年婦人,一週前眼角撕裂傷在急診縫合,這天來門診拆線。拆完線後我向他做些傷口衛教,並告知不需要再回診。

病:「幫我開幾條除疤藥膏好嗎?」

醫:「沒問題啊~你要大條還是小條的?」

病:「當然是大條的啊!可以用比較久。」

醫:「小條的自費xx元,大條的自費xxxx元,先提醒你一下喔。」

病:「要自費喔~那就不要了。」

病人離開後,我和護理師面面相覷,他要不要自費買這些美容商品我是沒意見,不過「他居然不知道這些東西要自費」,這令我們很疑惑。

「我來做個實驗!」看看候診名單,下一個病患也是臉上傷口來拆線,我向護理師說我的點子。

病人是年輕男性,下巴有個三公分的傷口。這次拆完線後,我主動問他:「需要幫你開除疤藥膏或是美容膠帶嗎?」

病:「好啊!」

醫:「那你要哪一種?除疤藥膏還是美容膠帶?」

病:「兩種都要!」

醫:「好的,除疤藥膏自費xx元,美容膠帶自費xx元,先提醒你一下喔~」

病:「蛤~要自費喔?那不用了。」

好像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事。又或者以為健保可以無限上綱到連美容美觀都要給付。

下次我決定去高級餐廳,當侍者問我要開紅酒還是白酒時,我要回答他兩瓶都開。

「紅酒xx元,白酒xx元。」

「蛤~要錢喔?那就算了~~」

隔空看診

沒有任何一項服務應該、或者可以免費。價格再便宜,都不會是免費。

急診的電話響了,接電話的護理師:「沒有看到傷口狀況,沒辦法給建議喔!如果會擔心的話,可以來掛門診或急診給醫師評估。」

「我沒辦法告訴你該怎麼做,沒看到傷口不能給建議。」

「我怎麼知道你說的分泌物是什麼?你應該來醫院看醫生。」

「不好意思,我沒辦法告訴你需不需要看醫生!」

「我請醫生跟你講好了~」護理師翻了一個大白眼,把電話遞給我。

這種電話幾乎每天都有,還沒接我就知道大概是什麼事。

「你好,我是外科主治醫師。」

「我媽媽前天從骨科病房出院,開刀的傷口現在有點紅紅的,還有分泌物,請問這樣子要緊嗎?」

「我不知道。」我只回答四個字。

「你不知道?你不是醫生嗎?」對方的語氣有點不客氣。

「沒看到病人所以不知道,你來醫院看,就知道要不要緊了。」

「如果醫生說不要緊,那我們就不過去了啊~過去看醫生還要車錢掛號費。」

「那你還是來醫院吧!我不知道你要不要緊,就這樣囉,謝謝。」然後我就把電話掛上了。

掛斷電話後,護理師向我大吐苦水,說對方一直問他傷口要不要緊,要不要看醫生,有沒有問題~~跟他說沒看到病人不能判斷,還是一直跳針。

看診已經夠便宜了,我不理解想從電話中得到免費諮詢的人在想什麼。更何況雖然免費,但沒有經過診視給的建議,真的可靠嗎?出事誰會負責?

我個人有經營粉絲專頁,也擔任幾個外傷相關粉絲頁的共同負責人。因此我經常會收到私訊,把自身的病情打了一堆之後,詢問專業意見;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照片或醫學影像貼上,問我(或其他醫師)要怎麼處理。

醫療法規定的清清楚楚,醫師需親自診視病患。無論是對年輕醫師的訓練,或是自己學醫之路一路走來,前輩總是一再要求:「一定要親自看病人再做決定!」很多醫療爭議或糾紛,儘管醫師的處置未必有錯,但只要「沒有親自診視病患」,幾乎就可以說輸一半了~

病人既然都知道要求「醫師親自診視」,輪到需要自己付出(其實所謂的付出,不過就是少少的看診費掛號費而已)的時候,卻又便宜行事。

我不知道別的醫療網頁經營者的立場是什麼,在我個人或我所負責的網頁,沒辦法提供專業建議。

需要專業評估,請到醫院。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父子搭檔

彼得兔每週都有英文單字作業,進入高年級之後,學校對英文字的要求是「用英文解釋英文」。

前幾週他還會拿字典查中文意思,後來我們發現這樣不行,一方面是沒有效率,二方面失去了要學生用英文去理解意思的原意。

今天有個字「sign」,英文解釋是「something showing something else exists or might happen or exist in the future.」彼得兔把這句像繞口令的句子反覆唸了幾次,卻想不透它的意思。 

我試著引導他找出答案(雖然我知道這裡指的意思是「徵兆」):「某件事代表可能發生或是未來會出現....」

彼得兔似乎有點聽懂:「是不是某件事發生之前,會出現的東西?」

「對,就是中文的『徵兆』。」既然他已經推敲出原意,那我就不妨告訴他中文意思。(醫療中很常出現這個字,xx sign就是某種疾病會出現的徵兆)

「那『在暗巷看到一隻黑貓』是不是就是倒楣的預兆sign?」彼得兔突然舉了這個例子。

「嗯....好像可以。『一出門就踩到狗大便』也是倒楣的sign~~」Peter Fu又追加一個例子。

史迪普停下手邊的工作,看我們父子邊讀英文邊聊五四三。

單字看完之後要做練習題,就是把先前讀的單字放進填空格裡。其中一題從前後文讀起來,就是要放「sign」這個字。

「這個簡單!我知道!就是sign」彼得兔自信滿滿地把答案填入,結果他把「sign」寫成「sing」。

「你在寫什麼啦!『sing』是唱歌耶~~啦啦啦~~♫~~♩~」 Peter Fu跟彼得兔兩個人開始大唱。

史迪普起身離開,邊走邊搖頭。

「你是不是覺得我們兩個很莫名其妙?」Peter Fu問史迪普。

「兩個白癡。」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知名人物

晚餐時間,我們一家四口邊吃邊聊天,話題從孩子的學校到最近的時事都有。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聊到藝術。

Peter Fu:「你們知道有一個藝術家叫米開朗基羅嗎?」

彼得水低頭吃他的甜點,對這個話題沒興趣,史迪普和彼得兔則是一臉疑惑。

Peter Fu:「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大藝術家耶~『大衛像』和西斯汀教堂都是經典作品,你們的程度太差了!」

史迪普:「我只知道他是畫家,可是細節不清楚。」

彼得兔:「米開朗基羅喔!我知道啊~」

Peter Fu:「哦~你知道?那你說說看。」

彼得兔:「米開朗基羅不是忍者龜裡拿雙截棍那隻嗎?」

Peter Fu:「..........................」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智慧對話

最近換新手機,這是第一次用iphone,還在習慣各種操作,我發現Siri真的還滿好用的。所以這幾天很頻繁地使用Siri,想看看她可以做到哪些功能。

「嘿~Siri!帶我回家」Peter Fu用語音啟動導航。

「嘿~Siri!打電話給史迪普」Peter Fu用語音操作電話。

「嘿~Siri!早上六點叫我起床」Peter Fu用語音設定鬧鐘。

這看在已經用iphone很多年的史迪普眼裡,覺得真的是很無聊。

而且不得不說,相較於Android系統,iphone跟汽車的結合相容性很高,按下方向盤上的聲控鍵,Siri就能自動啟動。(之前用Samsung手機雖然也能藍芽連線,但這個按鈕沒有功能,按了螢幕會顯示:您的系統不支援語音~~)

今天全家出門吃飯,Peter Fu一邊開車,一邊跟汽車語音說:「用Youtube Music播放xxx歌。」然後音響就開始播放這首歌了,然後Peter Fu就很得意。

史:「我覺得你的Siri一定覺得你很煩,每天都一直叫她。」

P:「滿好用的啊!你都不用。」

史:「我跟你說,每天半夜,我們兩個Siri一定有偷偷在聊天。然後你的Siri會跟我的Siri抱怨說她很忙,因為你一直叫她。」

P:「妳的Siri一定會說:『我的主人超笨的!都不會用我,所以我這份工作很涼,什麼事都不用做~~』」

史:「............................」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怪異回答

延續前一篇的話題,我有時候常不理解一些病人對我的問題的回答。

我的門診有許多在急診縫完傷口來拆線的病人,開診斷書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以前我會嫌麻煩不主動問,但是有太多次都是病人已經離開診間,又折回來要開診斷書,我只得暫停後面病人的看診,回頭開診斷書。

有過這樣的經驗後,我現在拆線後我都會主動問病人:「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的認知中,只有「要」跟「不要」兩個選項,可是每當我問完之後,總會得到令人疑惑的答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病:「喔....好啊!」

醫:「『好啊』是要還是不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病:「可以啊!」

醫:「『可以啊』是要還是不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病:「不用了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病:「要錢嗎?」

醫:「要。」

病:「那就不要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需不需要開診斷書?」

病:「我這個傷可以請保險嗎?」

醫:「我怎麼知道?」

今天遇到有人回答我「可以啊」,一整個踩中讓我暴怒的點,好像很勉強一樣~

欲言又止

我對病人向來直來直往,對於病人的要求,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沒什麼好拐彎抹角的。同樣地,我也認為,病人跟醫生也應該有話直說。

有個一年前膽結石膽囊發炎的病人,照理說應該要開刀把膽囊切除,之前他對手術一直很猶豫,追蹤一段時間之後又回來門診。

由於手術的目的已經說明過好幾次,因此我看到他的第一句就是:「如何?準備好要開刀了嗎?」

「是應該要開啦!還是偶爾會痛。」病人這麼回答我。

P:「那你想什麼時候開?我幫你安排住院。」

病:「我最近在看皮膚科,醫師說我有濕疹,所以我想說先把身體調養好一點再開。」

P:「所以你的意思是要開還是不要開?」

病:「因為我在吃中藥,我想說先把療程結束......」

P:「你如果要開刀,就告訴我你預計的時間,我才能安排後續手續;如果你不想開,就直接說你不想開,那也沒關係,身體是你的,你決定好就好。但是你必須告訴我你的意向,我才知道怎麼幫你。」

病:「我是想開啦,可是齁....我覺得最近身體還太虛弱.......」

P:「好,我知道了。」

我沒有再幫他約回診,有需要的話自然會再相見,不想開刀的時候,家裡的狗需要人照顧也可以是理由。

其實醫師也只是基於職責與專業做建議而已,要拒絕醫師一點都不難,只要簡單一句:「我不要。」事情就結束了。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人模人樣

下班後帶孩子去居家附近商場吃晚餐,彼得水要求我帶他去超市裡逛逛,他很開心地推著推車。

水:「把拔~我會學鴨子走路!」突然他把嘴巴噘起來,翹屁股彎腰往前跑~~看起來真的超好笑的。

P:「她在學校是不是很愛耍寶的甘草人物?」Peter Fu問史迪普。

史:「不會,她在學校裡很正常。」

P:「哦?那她現在為什麼那麼搞笑?」

史:「人前人模人樣,回家就耍白癡,就跟你一樣。」

P:「.................」

精簡問話

大夜班的手術室人力相對較少,偏偏有時候緊急手術又特別多。前幾天值班,當我的最後一台刀快開完得時候,護理人員走進我的手術室,告訴我骨科還有三個病人在等待手術,如果我的刀已經開完,基於人力調度,要給骨科使用手術室。

護:「傅醫師你下面還有嗎?」

(完整問話應該是:接下來還有刀嗎?)(有時候雖然表定沒有刀,但是急診可能還有兩三個病人等待會診與手術評估,這時候我們會請護理人員稍等一下,待我去急診看完病人再決定。)

由於開刀的過程中都沒有電話,因此我想是暫時沒有。

護理人員邊走出手術室,邊向隔壁骨科的同事大喊:「傅醫師下面沒有了!」

#什麼沒有了

#下面沒有了

#後面也沒有了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好心有好報

今天有新的啟發。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陪孩子讀英文,從他們的課本中,我也可以學到許多新知識。彼得水目前低年級,所以讀本多是童話故事或簡單的科普;彼得兔已經進入中高年級,許多長篇閱讀的文章深度其實很不錯,有世界歷史、美國歷史,也有一些我沒聽過的故事。

本週的長閱讀有14頁,先前我隨手翻了一下,覺得文字不少,可能要花許多時間。可是今天和彼得兔一起讀,我們都對故事內容很感興趣,很感人的故事也有啟發性,所以比預期的進度要提前。















這是一個中國傳說,叫做「麒麟錢包」,講一個善心人好心有好報的故事。一個富家女在出嫁時把自己的嫁妝分給一個窮女孩(錢包裡裝著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幾年後富家女家道中落,但被好心人收留,最後與恩人相認,就是當初那個受他接濟的窮女孩。

故事的結尾有句話:If you have a chance to do something good, be sure to do it. Happiness will come back to you.

陪孩子讀完故事後,我有點被內容給感動,於是和史迪普分享故事的內容。

然後我也和史迪普分享故事最後這句話:「我決定把你的鑽戒、首飾、珠寶、名牌包,全部拿去送人!Happiness will come back to us.」

史:「....................」

莫非定律

關於值班這件事,我相信一定有某種我不知道的法則在運轉著。

很多時候可能剛好身體不舒服不想開刀,或是事情多到做不完,想利用值班時間來做,那天鐵定電話響個不停,會診或手術都停不下來;有時候覺得好久沒有值班,想要來大展身手一番,結果整晚風平浪靜,什麼事都沒有~~

當住院醫師時的心態和主治醫師不太一樣。

住院醫師時期,一整天工作已經夠忙了,每次值班都暗自祈禱是個和平的夜晚,病人不要突然惡化急救、緊急手術越少越好,如果可以一覺到天亮,那更是天上掉下來的運氣。

可是自從成為主治醫師後,值班直接和病患來源、業務量甚至是收入綁在一起,刀開得多雖然很累,但至少會回饋在薪水上。儘管常會覺得很累忙不過來,但若是一個會診都沒有、一台刀都沒有,也會覺得有點怪怪的。

昨天是一整天24小時的假日班,一般來說都會從早接電話接不停,然後開刀從早開到晚。

結果從早上就待在醫院裡,我把住院病人看了一遍、在醫院樓下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的時候打開電腦寫論文寫了一陣子、又晃去會議廳關心開會中的同事(昨天剛好有個外傷教育訓練在本院辦),就是沒有急診會診或需要手術的通知。

我一度以為手機收訊不好,急診聯絡不到我,測試了幾次都沒有問題;還主動繞去急診,看看有沒有可能有問題的病人,結果大家熱情打招呼是一回事,得到的回應都是:「目前沒事!有事在找你....」

就這樣晃來晃去、沒事找事過了一整個白天。晚上十一點五十分史迪普打給我,問我今天忙不忙。

「不忙,一台刀都沒有,我看今天會掛零。不過算了,偶爾休息一下也不錯,我先去睡了,晚安。」

準時午夜十二點,我決定躺回值班室,既然沒刀開,那就睡飽一點吧!

十二點五分,電話響了:「這邊是急診,有兩個需要手術的病人會診......」

然後我就一路開到今天中午......(兩個之後又一個、一個之後又兩個~~)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盜梗王

史迪普自從重回職場上班後,經常遇到以前的同事或朋友,他們很多人也都認識Peter Fu,也偶爾有些新朋友,對於能看到史迪普本人很開心。

史迪普最常被問的一句話:「你跟你老公的對話好有趣喔!」

史迪普最常的回答:「還好吧!我向來都是這樣。」

每次聽史迪普說起這些事,Peter Fu的說法一向是:「我也覺得還好,基本上你是被我捧紅的。」

對於Peter Fu的說法,史迪普不置可否,後來他的回答就改變了:「對啊~Peter Fu每次找不到寫文章的梗,就會來找我聊天。」

P:「........................」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代溝

所謂的代溝。

孩子喜歡的東西,在朋友間流行的東西,我根本沒幾樣聽過的,要不就是坳不過他們推薦,勉強看了之後還是不知道好看在哪裡。

以前我們看電視節目,老三台不夠,還要看「第四台」(就是後來的有線電視)(我相信一定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什麼「第四台」);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看電視節目,最夯的是各種網路頻道與影片。

我們所熟悉的藝人,孩子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網紅或直播主。

期中考後,孩子央求我帶他去看最近很熱門的一部日本動漫電影。我是真的提不起興趣,但為了孩子還是勉為其難買票進場。入場前孩子信誓旦旦告訴我有多麼好看,甚至先向我做人物、劇情、世界觀簡介....

我在電影院裡度過了愉快的一個多小時。

舒服的沙發讓我一整個消弭白天上整天班的疲憊,散場時孩子看得很開心,我也睡得很飽。

「那麼好看的電影,你居然睡著了!唉~你不懂啦!」我很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這樣跟我講。我不理解這電影有什麼好看,就像他不理解我居然沒有興趣。

想想自己當年似乎也是如此。

小學時用自己存下的零用錢,買當下最紅歌手的卡帶,回家大聲播放跟著大唱。我的父母只是皺眉頭嫌吵,完全不覺得好聽。

「這種歌跟唸經一樣,有什麼好聽的?」當年我的父母這麼跟我說,現在我偶爾也會皺眉頭,對孩子們喜歡的歌曲有同樣的批評。

「這種節目有什麼好看的?一群人打打殺殺不用腦筋。」那天我給孩子喜歡的動畫這個看法時,突然有種似層相識的感覺,當年我的父母也跟我說過一樣的話,就在我把某個動畫卡通當寶的時候。

孩子大了,我老了,所謂的代溝不就這麼一回事?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吵鬧

最近和史迪普在看一部關於西洋棋手的國外影集,Peter Fu對裡頭的術語很有興趣。

那天我們兩個在看劇,女主角用犀利的棋路痛宰對手。Peter Fu突然問史迪普:「你覺得我去學西洋棋怎麼樣?」

史迪普盯著電視銀幕,頭也沒回就說:「可以。」

P:「那你覺得我去參加世界西洋棋錦標賽怎麼樣?」

史迪普依舊沒回頭:「可以。」

P:「你覺得會得名嗎?」

史迪普只回了一個字:「會。」

P:「那你覺得我要用王兵開局還是波蘭開局法?」

史:「都可以。」

P:「還是應該用西西里防禦?」

史迪普沒有答腔。

P:「王翼棄兵怎麼樣?」

史迪普終於轉頭:「我看個電視,可以不要一直吵嗎?」

P:「喔,對不起。」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一直往前走

我們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這句話是我最近很常講的一句話。鼓勵自己,也鼓勵年輕醫師;順風順水的時候會講這句話,遇到挫折的時候,還是要講這句話!

我自己做醫學研究寫論文,如果順利刊登,一定會告訴自己「還不夠,還是要繼續往前走。」;被期刊退稿,失望歸失望,趕緊修改後再出發,還是告訴自己:「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這陣子的興趣是帶著住院醫師們寫論文,在一次次的研究會議慢慢看到成果,原本只存在於聊天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已經化為可以投稿醫學論文的素材時,我也都告訴他們:「我們就是要一直向前走。」

去年教授的晉升沒有通過,比我強的人實在太多,今年捲土重來,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今年得了幾個和教學有關的重要獎項,無論是上台的得獎感言或是文字紓發,都不脫這幾句話「我會繼續努力,一直往前走。」

孩子們的期中考結束了,高年級的課程無論國語數學英文,都相當地繁重,雖然我們花了不少力氣在準備,可惜成績不太理想。孩子對此相當沮喪,身為父親與家教,當然也有點失望。不過還是必須鼓勵大家(兩個孩子與史迪普):「這只是一次小小的期中考而已,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考試,一次考不好沒關係,趕緊找出問題改善,下次再考好就行了!」

於是我們擬定了新的讀書計畫,記取前次考試的失誤,提前開始準備,孩子也許是受到刺激,也很願意配合。

「不要灰心,我們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我這麼告訴兩個孩子。

回想十多年前初入行時的狂妄,那時候的座右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實力決定一切」;這些年來的人生歷練,讓自己知道唯有「努力」是完全決定在自己身上,成功與否與實力或有相關,但仍有太多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事...

不惑之年以後,我告訴自己與身邊的夥伴:「我們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古詩真意

距離上一次見面,不知不覺又三年了。

大學時代我有三個死黨,兩個是同住六年的室友,一個是最好的同學。在校園的時候,我們幾乎都一起行動。離開校園進入臨床實習,我們還是每週聚會,直到畢業各奔東西。

畢業之後,大家因為工作與家庭,聚會次數變少了,但感情卻從沒散過。要四個人一起合體,真不是那麼容易,可是兩兩偶爾還是碰面吃個飯聊聊天。

2017年11月,我們一家從芝加哥飛去西雅圖過感恩節,和其中一位室友相聚,已經移民美國的他,應該是距離我們最遠的一個。上次別後說好很快再聚,但一晃眼就又三年不見。

上週我們另外三個人在台北吃了飯,席間還聊起他,少了他就是有點不對勁。

或許是上了年紀,變得容易多愁善感,對往日情懷的追憶與多年好友的思念,經常瞬間湧上心頭。

也正是因為上了年紀,年輕時為了考試讀的國文古文,當年不求甚解囫圇吞棗背下的詩詞,長大之後漸漸瞭解其真意。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自動選字

一個幾天前被工作中重物擊中胸口的病人回診,自訴疼痛改善不少,但右手仍抬不太起來。檢視急診當天照的X光與門診後續的檢查後,判定只是肌肉挫傷,應該過一陣子就會好。

病:「可以幫我開個診斷書嗎?我要跟公司請假。」

P:「沒有問題!那我寫『右肩挫傷』可以嗎?」

病:「可以!」

於是Peter Fu在病人面前打診斷書,如果有疑義可以當場提出修改。

「診斷:誘姦挫傷..........」Peter Fu一邊打字,電腦一邊出現這幾個字.....

P:「........................」

病:「.......................」

護理師:「...........................」

P:「麻煩你外面稍等一下,我把診斷書重新整理一下。」

#該死的新注音自動選字 


診斷:誘姦挫傷..........」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雙人駕駛

下班時和史迪普一起開車回家,傍晚的林口交通很糟,從醫院出來的每條路幾乎都會塞車。

P:「你覺得我要在這個路口先左轉,還是之後再轉?」

史:「不急在這裡轉,前面的路口左轉燈號比較久,轉過去車也比較少。」

聽了史迪普的建議,Peter Fu開在直行的外線道。

突地前方紅綠燈轉換,從直行綠燈變成左轉綠燈,史迪普立刻下令:「現在換內線道!前後都沒車!然後加速,在這邊左轉!」

Peter Fu對史迪普突然改變路線感到不解。

「既然沒車,就要把握時間快轉過去,而且這邊有一條斜巷,車子不多也比較近,就是左轉燈時間太短。」

順利回到家後,Peter Fu跟史迪普說:「我們真的應該組一隊去開拉力賽的,一個負責開車,一個看地圖。」

史:「不要!給你看地圖,我們可能永遠走不出森林,會一直困在賽道裡。」

Peter Fu不服氣地說:「那不然我來開車,你看地圖啊!」

史:「不要!你開車不是太慢就是會撞車,我們還是出不賽道。」

P:「話都給你講就行了,那你自己開自己看路!」

史:「這樣不錯,你負責放音樂好了。」

P:「............................」

交差

有個中年婦人帶小朋友來掛急診,主訴是在客廳奔跑時踢到桌角。外觀上腳趾頭有點紅,但是行早跑跳都正常,觸診也沒有疼痛或變形。

看起來頂多冰敷一下,說不定連止痛藥都不用吃。

「可以照個X光嗎?確定沒有骨折。」婦人向我要求要做檢查。

「X光?不用吧!小朋友能走能跑,不會有骨折或脫臼啦!何必多吃輻射線?」我其實很習慣家屬掛急診後,一定要求要做點什麼檢查,只是小朋友真的不需要....

「我也相信一定沒事,可是我是褓母,絕對不能出差錯,幫小朋友照一張確定沒事,我好跟家長交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個媽媽抱著小嬰兒來急診,主訴是九天前從嬰兒床摔下。

「九天?那為什麼今天才來掛急診?」一般來說,剛受傷的時候,家長就會急急忙忙來掛號了。

「我是覺得還好,可是我婆婆要我一定要帶來看。」媽媽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

有些人是「受傷很多天,卻來掛急診要求做檢查」,這種病人常需要花很多口舌跟他說明。所幸這類病人與家屬我看多了,所以有固定的說法,當時我以為這位媽媽也是如此。

「九天來有什麼異狀嗎?活動力?嘔吐?睡眠?飲食?」我相信嚴重的外傷,一定撐不了九天。

「沒有,一切正常,吃東西玩遊戲都沒問題。」媽媽的回答讓我更意外。

「那既然一切正常,為什麼九天後才來掛急診?」

「我也不想啊~~是我婆婆一直罵我,說我都不帶小孩來看醫生!我本來想說住家附近診所看一看就好,他堅持要我來大醫院掛急診!」媽媽開始大吐苦水。

「那我能幫你們做什麼呢?顯然現在不需要做檢查也不需要開藥。」

「你就隨便照個X光,讓我回去跟婆婆交差就可以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工作越久,看的病人越多,有些事情反而越來越看不懂。

為了向其他人交差而來看醫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