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首播

紀念一下人生第一次直播。

經營社群網站與讀者很多年,當中有許多次直播的邀約,有些是請我當來賓、有些是請我當講者,也曾有頻道邀請我當直播主,企劃預估的斗內金額或是帶貨的利潤都很可觀。

我從來沒有答應。

一來是沒時間,二來是不想影響臨床工作的專業形像,再來是我自認為自己最拿手的是文字,我有把握用文字來感動讀者,用文字來跟讀者溝通。

結果最後還是接了一個直播平台的任務,談自己最喜歡的外傷醫療,甚至是用英文來講外傷醫療。

這是很大的挑戰,接下任務之前完全沒料到壓力如此之大。即便演講內容早已講過許多遍,即便只是把平常講的內容從中文變成英文,但是二十分鐘的演講,我卻花了四個小時在寫稿、潤稿與練習。

今天是人生第一次的直播,就獻給了 @Docquity Taiwan,把高級外傷救命術的基本精神,跟幾個經典案例結合在一起講...

謝謝許多讀者(現在變成觀眾)的支持,幾天前就告訴我已經註冊準備聆聽,今天的首播居然有好幾百位醫師同時在線上,留言區的加油打氣讓我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也有許多朋友發訊息給我,把我線上演講中的畫面截余

謝謝你們!

我會繼續努力,讓這個新平台的內容更充實,讓外傷醫療的火燄繼續燃燒!

不過就是講英文而已嘛~練習就好了,花時間就好了~ #我可以更強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專程來一趟

謝謝每一個專程來看我的你。

門診快結束的時候,來了一個老病人與老朋友,距離我幫他手術已經大半年,沒有什麼後續的問題,不過他來掛號。

看診之後他拿出 #沉默的希望,「我想請你幫我簽名。」

「謝謝你喜歡我的書,謝謝你專程來看我,謝謝!」

在這個宇宙中,有人喜歡你的作品,特別跑來找我跟我說他喜歡你的作品,這份熱情與恩情,是令人很感動的!

今天下午在基隆長庚演講,說是演講,其實就只是外傷醫學會辦的教育課程,我是其中一堂課的講師而已。只是過去每次都是講專業題目,例如骨盆外傷、多重外傷、損害控制手術之類,今天我想談輕鬆一點的話題,聊聊我在寫作這條路上的經驗。

課程開始前,有一位民眾走進會議廳:「請問院外人士可以旁聽嗎?」

負責課程的秘書有點疑惑:「請問你是.....」

「我是傅醫師的讀者,來聽他演講的。」

會後他也拿書給我簽名:「#沉默的希望 好好看!」

謝謝每一位專程來看我的你。

文明國家

文明的時代,文明的國家。

之前看過一則政治評論,作者說道:「文明的國家,人民有提告的權利,同樣也有被告的義務。」

意思是說,人民有權利表達對事物的不滿意,因而提出告訴,既然人民可以自由向他人提告表達不滿,自然也得接受別會對自己提告,而兩造的是非對錯,則交由公正的第三方(政府、法院、調處機構...)來判定。

最近收到一則病患投訴,一位來急診救醫的病患,對治療結果不滿意,據說又去其他家醫院治療,花了一筆錢。因此投訴我處置失當,要求一個金額的賠償。

負責醫師看完病患就診的紀錄與病患的訴求,自認是沒有醫療上的問題,應該是雙方對結果的預期不同。因此回覆了病患的抱怨內容,再請院內處理相關事務的同事協助。

據說病患無法接受(其實這是預期內的,會投訴就是有不滿意,不可能看到一張回覆單就釋懷),要求了一筆賠償金。

「文明的國家,我們用文明的方法來解決。病患有告我的權利,我有被告的義務,究竟誰對誰錯,該不該賠、賠多賠少,都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病患說了算。如果對方無法接受我的說明,那就提出告訴,再請公正的第三方來判定。」既然身在文明的時代與文明的國家,就應該用文明的方法來解決。

案件的內容不在這邊多說,講了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取暖,誰對誰錯,不是病人說了算、不是負責醫師說了算、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讀者說了算,在這邊討拍也不是文明的方法。

病人有告醫師的權利,醫師有被告的義務。

希望我們真的是文明國家。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心電感應

天氣越來越冷,史迪普把居家服改成冬季造型,她有一條寬寬的褲子,會把腳整個蓋住。

那天史迪普從沙發上起身,Peter Fu忍不住問她:「我問你一個問題喔.....」

「不會!」史迪普想都沒想就回答。

P:「你又不知道我要問什麼,為什麼就回答『不會』?」

史:「你應該是要問我:『穿這個褲子會不會踩到褲管吧!不會。』」

P:「你怎麼可能會知道?太可怕了!我要把帽子戴上!」

史:「戴什麼帽子?」

P:「我要戴萬磁王的頭盔,才不會被你識破腦中在想什麼,我以後要叫你史教授!」

淋雨中

我痛恨淋雨!

週末大雨狂炸,Peter Fu趕著去台大國際會議中心參加醫學會,但是擔心那邊很難停車,於是請史迪普載我到捷運站,我的計劃是搭機場捷運到台北車站再換計程車。

史迪普很好心地問Peter Fu:「你要不要帶把雨傘?可能會下大雨。」

P:「不用啦!我都在搭車,然後都在室內,帶雨傘太麻煩了。」

按照計畫從捷運換到計程車上,「請到台大國際會議中心。」接著Peter Fu就很專心地看手機沒看路。

「到了,110元。」司機停好車後,Peter Fu也沒看外頭就付了錢下車,發現司機開錯目的地,開到台大醫院了。

只有幾百公尺,想說就走過去吧!結果此時突然暴雨轟炸,衝到會場的時候,Peter Fu淋成落湯雞。(那種雨勢會濕到內褲裡~)

開完會晚上有個台北的聚餐,Peter Fu渾身不舒服地到餐廳和史迪普會合。

史:「你怎麼搞成這樣?」

當Peter Fu義憤填膺地跟史迪普抱怨計程車司機後,史:「我早就叫你帶傘了,完全不予同情!」

P:「.................」

昨天從急診下班時,Peter Fu打算到對面買晚餐,一邊走路一邊問史迪普要不要幫她買什麼。

史:「你確定要用走路的?不是在下雨嗎?」電話中史迪普很關心。

P:「好像還好,我剛看到一個老阿罵沒打傘也走過去了,不用擔心!」

Peter Fu一走出急診,站在馬路邊等紅綠燈時,嘩啦嘩啦開始下暴雨。

我痛恨淋雨!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成長

很多人喜歡欣賞大師開刀,無論是網路上的影片或某些學術研討會的示範。看厲害的前輩開刀,就好像欣賞一件藝術品,或是藝術家完成作品的過程,看他們行雲流水的動作,除了自嘆不如之外,也可以臨摹大師手法,讓自己再更進步一些。

不過我很喜歡看年輕住院醫師開刀,當然他們的手法一定不純熟,可是有另一種特別的感受。從他們的開刀過程中,彷彿可以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動作緩慢笨拙,就跟我當年剛入行時一樣;許多進行中會犯的錯,當年我也犯過(說不定還不只一次~);因為沒有自信而害怕得發抖,以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我喜歡在旁邊看,適時地提點該注意的步驟,以及某個可能會出現危險的禁區。

更喜歡在陪年輕醫師開刀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成長,也從旁感受到他們對自身進步的喜悅。學會開刀的感受是很直接的,我當年有親身的感受,從每個步驟都害怕地瞻前顧後,到充滿自信地完成一檯手術。

有沒有把握與自信,我從旁邊一眼就看得出來。(這跟開得快不快熟不熟練,有點不太一樣,開刀的自信心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文字描述的氣質)

開刀的每個時期,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挫折,也可能會搞砸不同的事,克服了第一關,接著要過第二關...陪年輕人從一開始的生疏不知道該怎麼做,到訓練中期出現的瓶頸,再到技巧突破之後的威風八面,我陪他們成長一次,也回顧了自己成長的過程,好像自己又成長了一次。

陪著年輕人開刀,感受自己的成長,就如影片回放一般。


永不放棄

可能有讀者看過這張投影片,「永不放棄」是我的演講生涯中的常青講題,也是前天的重要演講的開場。然而講題或許一樣,裡頭的故事卻經常更新。

這張照片是多年前的某個值班夜,一群醫療人員為了救一條命,而徹夜工作著。

病人的生命力很堅軔,即便到院時狀況很糟,但仍是頑強地活著;醫護人員更是拚命,並沒有因為傷勢的嚴重與悲觀而放棄。最後病人活了,醫護人員笑了。

我很喜歡用這個故事開場,來談談這個支持我一直往前走的信念:永不放棄,不要輕易放棄病人,更不能放棄自己!

行醫生涯中見過太多生命的強軔,許多看似機會渺茫的病況,病人居然能挺得過來。病人自己都沒有放棄自己,醫療人員豈能輕易放棄?

有好幾次,大家都覺得沒機會了,團隊中總有人會想要「再多做一點」、「再拚一下」,就這麼一點、一下,戰局就被扭轉,「放棄」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兩次自我放棄,覺得沒什麼好拚的了。一次是高中二年級,班上一共三十幾個同學,我的名次永遠是三十名後,那時候對前途一點期待也沒有,能考上大學就滿足了,根本不敢想是什麼學校什麼系;另一次是大學時,在各種活動與外務中迷失自我,連畢業恐怕都有困難,更別說選什麼大醫院或熱門科系,將來的發展也是想都不敢想...

不過人生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想要奮起隨時都不嫌晚。對年輕人的演講場合,我常有的一個橋段,是把學生時代很爛的成績單秀出來,下一張是教授的證書,通常講到這邊會有驚呼或掌聲。

演講的橋段是一回事,我更想談的是改變與堅持,不應該輕言放棄、沒什麼好放棄的,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病人不會放棄自己,醫療人員不該放棄病人,自己更不需要放棄自己。

永不放棄。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什麼都沒做

觀察也是一種治療。

在醫療工作中,聽過太多各式各樣的病患與家屬抱怨,抱怨技術差、設備爛、態度不佳、環境髒亂、收費貴.....早就習慣了。

唯獨就是對於有一種抱怨,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忍受,會想跟抱怨者多講幾句:「來到醫院,結果什麼都沒做!」(這個抱怨是我的地雷點,無論是對我個人、我所屬團隊,甚至是其他醫院的抱怨~)

很多很多年前,我還在當學生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開業醫師前輩聊過,他說病人會跟他抱怨「什麼藥都沒開、也沒做檢查!」,「事實上病人不知道,排一堆檢查有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功力是看出病人不需要吃藥不用做檢查!」當年還小,聽不懂這句話的道理,現在經驗多了,才能體會前輩講這句話的真意。

一個脾臟撕裂傷的年輕人,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我們這。我看了一下病患資料,是三天前受的傷,前家醫院做的電腦斷層顯示撕裂傷滿深,不過不到需要手術或做其他治療的程度。

「目前狀況還算穩定,持續觀察就可以了,請問你們為什麼轉過來?」年輕人很自在地在床上滑手機,我問站在一旁的父親。

「我們那天一受傷,醫院就說這很嚴重,要住加護病房,結果住進去什麼也沒做!」父親義憤填膺。

「住加護病房觀察很正確啊~如果觀察幾天都沒有惡化,這個處置很好啊!為什麼要轉過來?」

「什麼都沒做哪有好?我不放心所以一定要轉來大醫院!」

「那不然你期待要做什麼?開刀嗎?現在狀況穩定不是很好嗎?」我反問病人的父親。

「我還是不放心小醫院的處置,請問你們這邊有加護病房的床位嗎?」

「急性期已經過了,我會安排普通病房住院。不過我必須先講在前面:『住在普通病房,也是觀察而已,而且頂多再一兩天,沒有變化就會出院了。除非病情有變化,否則不會有其他處置。』」我最怕這種抱怨,如果不先講的話,家屬會對接下來的治療有過多的期待。

「不用再照個什麼嗎?」

「照什麼?前一家的電腦斷層那麼清楚,病情也在穩定中,所以不需要。」

結果因為沒有病房,所以病人在急診躺了兩天,終於等到病房住上去之後,我跟他說:「恭喜渡過危機!明天可以出院了?」

「蛤~就這樣?什麼都沒做?」

「觀察也是一種治療,什麼都沒做就讓病人恢復才是功力,你要感謝前一家醫院。」

克服

當沒有天賦異稟時,就只有勤能捕拙。

前天的簽書會圓滿完成,在溫馨的空間裡跟大家講故事,雖然也算是一種演講,但投影片上一張張照片,其實就是一個個故事。我不需要寫稿與排練,麥克風拿起來就可以侃侃而談,這樣的演講對我來說,一點壓力都沒有。

真正的壓力在後頭。

那天簽書會結束,照理說可以輕鬆一下,也有不少與會的朋友約我會後去吃點東西聊聊,就當做是慶功,可是我沒辦法。推掉了熱情的邀請,我得趕著回家....

我有另一場演講要準備。

隔天(就是昨天)有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主題不是外傷相關,但是主辦人請我也要講一個時段,由於主題不是常講的骨盆外傷或多重外傷研究,而且是全英文演講...

所以我一直有壓力。

但是壓力可以使人成長,壓力就是要克服。

簽書會回到家,打起精神把預講的投影片拿出來,把預先寫好的英文講稿拿出來,一遍遍翻修確保文法正確,一遍遍練習,以免口齒不清卡住。身為非英語系的國家,講英文難免有口音,這是無法改變的事,但是講稿的熟練度與流暢度,這是練習而來的。

直到演講當天早上,我還在辦公室背講稿....

演講時間到,燈光暗下,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Dr. Fu......

反覆的練習,可以克服恐懼,可以堤升自信,可以讓人家看見自己的誠意與努力。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工作衝刺

以前當學生或住院醫師的時候,看過很多傑出的老師與前輩,總是把大部份的時間在工作上,明明(我從旁邊觀察的感覺)有很多機會可以休息一下放個假,但他們都沒有。

那時候我真的不太懂為什麼。(依然是我從旁邊的觀察,他們應該都不缺錢,至少不差休息幾天少賺一點...)

住院醫師時曾經跟過一個老板,他的病人超多門診爆量,每個開刀日都排好排滿,基本上如果跟到他,會是紮實辛苦的一個月。剛好我在某個跟他的月份中,他要去維也納開醫學會,因此月初我就有點期待,老板會因為出國開會渡假,因此病人少一點。(在我的想法裡,都難得飛到那麼遠的地方,又是風光明湄的觀光大城,那應該會順便停留幾天吧~)

「請問您這次去開會,有沒有計畫去哪邊走走?」開刀的時候,我刻意試探老板。

「沒有。開會是當地週六,所以週四開完刀晚上出發,週五請一天假,週六開完會晚上回來,週一照常看門診,時間不夠。」

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有人不缺錢但是缺時間。

疫情之前我常會出國報告或是跟美國團隊開會,每回買機票的時候,也會想說前後多待幾天,會議之外的時間可以順便玩一下,可是當估算了醫院的臨床工作、教學,或是各種行政事務,也是想想就算了,除了開會期間之外,就前後各一天當做搭飛機的路程假就好。

這段時間我的演講越來越多,許多都在外縣市,不過我也都是前一天下班才搭高鐵或飛機到目的地,隔天一早講完就回來,工作就是工作,渡假是渡假以後有空再說。

今天早上在高雄演講,昨天也是下班才搭高鐵南下,入住飯店時人員向我解說飯店的休閒設施與附贈的遊樂門票,「不好意思,我明天一早就退房了,謝謝。」

中午前我已經回到醫院,下午還開了一台刀。

時間真的不夠用。

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缺時間的原因是因為工作很努力;現在的我,缺時間的原因也是因為工作要努力。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回歸本業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追求著各種不同的成績、成就或是所謂的「人生解鎖」。

這些成就或解鎖,通常是靠某個頭銜或獎項來肯定。醫學研究,就要努力升到教授;醫學教育,那也得得個什麼教學獎之類;最近出版的小說,也算是另一個成為作家的人生解鎖...

可是我很明白,在這麼多的頭銜或領域裡,醫療本業還是我最在意的,醫療沒有做好,其他什麼都是多的。或者說,其他的頭銜獎項,應該是建立在醫療本業還可以的前提。

這陣子臨床工作遇到不順,我的心情也隨著病人的病情上上下下。所以這星期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有些重要的演講還沒有準備、論文丟著看不下去、網誌更新也沒什麼新進度。

這種感覺很明顯,希望病人恢復的感覺。

病人順利出院,帶給我的輕鬆感與成就感,遠大過我得到的任何讚美或獎項。

感謝上蒼,讓我的病人能康復,也謝謝病人與家屬的信任。

別管什麼傅教授、老師、作家、Peter Fu了,每個人喜歡我的角色都不一樣,但是...

我就是一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