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時間刻痕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邏輯錯置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人情義理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學術交流
說「電人」太沉重。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外賓印象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核心價值
我覺得自己可能太貪心了。
基本上對於演講邀約、會議參與,我幾乎都不會拒絕,理由就是希望自己發光發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光芒,甚至影響一些人。
應該每個在拚事業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
不過最近有點太卡了,花蓮教學、馬來西亞演講、韓國演講、美國旅行,每一趟行程中間只有一兩天空檔,幾乎是推著行李回家,睡一晚就又出發。
這當中還卡了好幾個會議,會議與會議時間還會衝堂,海外演講也不是簡單的事,光是英文稿子與練習,就又得花不少時間準備~
家人朋友跟我說應該要做些取捨,史迪普也跟我說不要把自己排那麼滿,我本來都不以為意,不過看看自己的行程表,確實自己太貪心了...
想要的很多,工作機會、掌聲、鎂光燈、事業觸角,但時間有限,陪家人的時間也變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到底平衡點在哪裡?
雖然史迪普與孩子們都能體諒爸爸工作辛苦,但某種程度許多工作也是我自己接的,純粹做一份工作與拚事業的界限(我其實把很多事情,都當做事業的一部份在拚在經營),或許是我該面對的下一個課題。
雖然我是Peter Fu,但最根本的,我是這個家的支柱。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耀眼的活著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好聚好散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情緒穩定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人生使命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聊天的自信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1 x 2025
2011年,「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出版,我從部落客正式成為有實體出版品的作家,本來只是無心插柳的興趣,也以為大概就只會是「一本作家」而已,也居然這麼寫文章寫了十五年。
這十五年寫了四本醫療散文「拚命」、「醫生不醫死」、「醫人三角的獨白」與「銀蛋彼得」,兩本小說「沉默的希望」與「光明再現」,數不清的網路文章與報紙專欄。
十五年來,我很拚命,拚命在臨床工作、拚命在醫學研究、拚命在醫學教育,拚命再每個我認為需要投注心力的領域。
也包括文字創作。
曾經覺得醫病關係的散文已經寫到瓶頸,轉向小說創作,然而長篇故事的難度與來自消費市場的考驗,一度令「沉默的希望」沒辦法問世,然而在突破自我寫作困境後,竟也獲得了市場認可,除了接續第二集的「光明再現」付梓,接下來「白衣聖殿」與「神魔一念」也都已排進出版計畫中。
就跟動手術一樣,越練習越厲害,越開刀法越利,寫作也是個需要練習與累經經驗的能力,創作固然需要靈感天份,然而文字使用的精練程度,真的必需靠一字一句不斷書寫而來。寫作十五年,不可以再說自己是素人作家,寫作也不應只停留在玩票性質的興趣。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會發現許多其實可以寫得更好之處,這次的增修改版,便是給用自己累積十五年寫作能力幫過去的自己打分數。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許多用詞也必需隨之跟上時代,當年還有「護士」這個用法,新版便已全面改為「護理師」;有一篇討論2007金融海嘯時期自殺的傷患,或許很多年輕讀者已經無法理解當年的時空背景;手術執行的場域,行內常會使用口語的「開刀房」,但這個名詞確實沒有「手術室」正式...
更重要的是,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作者已不是那個剛入行的年輕主治醫師,或許對工作、對生死、對不理性病患,心境與態度都出現轉變(可以說是成長,也可能是年輕時所認為的沉淪)。
2025新增修訂的改版,換了新的封面,換了新的序文(一位仍是第一版就有的陳教授,只是當當年他是我的直屬長官陳副院長,現在已經是台北醫學大學體系董事長,另一位新邀請的是我長官與同事,現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謝奇勳教授),修訂了不合時宜的名詞與故事,加了作者十五年後的心境轉折,還有幾篇病人後續故事的發展,更有著全新的故事...
從2011的拚命讀到2025的拚命,讀的是一個外傷醫師的蛻變,讀的是一個作家的成長。
2011年我認真拚命,2025年我依然拚命!
#拿到書的朋友拍張照 #徵求有同時兩個版本朋友的兩版合照 #網路書店即刻下單 #實體書店明天上市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奇人異事
醫院的奇怪事情永遠都不會少。
Peter Fu在樓下的便利商店排隊結帳,前面的太太結帳時從手機秀出一張照片:「這是識別證,員工。」(員工憑識別證可以打九折)
「我們要看實體證件,照片不行。」直接遭到店員拒絕。
「我的識別證放在單位,用照片不行嗎?」
「規定是不行喔!不好意思。」不過店員還是湊進對方手機前看了一下,「而且識別證上的照片是你嗎?」
太太這才訕訕收起手機,要拿悠遊卡出來刷。突然他回頭看到Peter Fu,居然跟我說:「那我跟你一起結!」然後跟店員說:「 他是員工!」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生病體悟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互相
「人跟人之間,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也常跟人說這句話。
大概只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才有所謂的「理所當然」吧!某種程度,工作就是一種交易,一方付出專業或勞力,另一方付出金錢,在這個對價關係中,付出與付費才是雙方理所當然的責任。
除此之外,所有的事都是心甘情願。
在我的工作中,除了臨床業務之外,還有很多需要同事協助的部份,可能是教學、可能是研究、可能是行政事務,我常需要打電話麻煩同事幫忙,雖然說是公共事務,但沒有強制性的事,就是須要透過關係來拜託。
我們對所有人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絕非理所當然。即便親如家人,也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而是出自心甘情願的感情與愛。
所以我很感恩每一位願意幫忙的朋友,當他們很客氣地回我:「沒事,應該的。」
我也會告訴對方:「沒什麼事是你應該的,凡事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所以我非常感謝你。」
同樣地有時候幫別人一些忙,我也會客氣地說:「應該的,小事!」
其實才不是應該,這也都是心甘情願才會做的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留口德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模稜兩可
Peter Fu窩在咖啡廳的一角,打開電腦處理論文與文件,一邊進行著最喜愛的咖啡廳人生觀察。
一位太太到櫃台點了一杯咖啡,店員問他:「請問冰的熱的?」
太:「溫熱。」
店:「那是溫的還是熱的?」
太:「溫熱的。」
店:「溫的還是熱的?」
太:「我要溫溫熱熱的!」
店:「我們只有溫的和熱的,沒有溫熱的。」
太:「不能做溫的,然後再加熱一下嗎?」
店:「不行,只有溫的和熱的兩種。」
最後他選了熱的,但要加冰塊。
店裡只有我一個客人,我一抬頭又看見店員的白眼翻到後腦勺~
#PeterFu的人生相談室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再戰五十年
由於生日跟新年很接近,因此多年來的習慣,我會在跨年夜寫下過去一年的成績,以及對來年的展望,一週後的生日便不再重複這些,而是寫些在又增加一歲時,自己當下的心境。
昨天開了一夜的刀,與家人的慶生遲了一天,生日的三個願望,一個給摯愛的家人、一個給摯愛的朋友們,一個給自己。
期許能夠成為更好的Peter Fu。
回顧十年前的生日文,在我37歲那年生日時,我寫了自己將進入人生下半場,意思是該努力的、該奮鬥的、該得到的,大概已經定型了,在這段人生中除非出了什麼意想不到的大變化,否則要說再有什麼大成就恐怕很難,上半場努力拚事業,下半場守成。
十年後再看那篇文章,覺得當時太小看自己了...
那時候好像是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瓶頸,所以有點灰心,想想接下來的日子別出亂子就好,要再往上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回頭過去十年,其實人生還有很多值得努力與追求的,也確實我也還在往前走,48歲的今天跟十年前,並沒有就此停下來。雖然每天都在做類似的事,外傷醫療、醫學研究、醫學教育、網誌經營、文章創作,十年過去又有新一層的成績。
48歲生日過去,已經進入人生第49年,我發現人生沒有所謂的高峰,在我的前面有太多值得追求往上爬的標的物,又或者說一旦登上所謂的高峰,就意味著該走下坡了...
沒有下半場這回事,我很期待十年後的Peter Fu會走到哪裡!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人生觀察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金門快閃
熱情,是我對金門的第一印象。
我所服務的機構長期與金門醫院有業務合作,很多同事都來金門支援過外傷醫療工作,我總是在大家的聊天中,拼湊出對金門的想像,直到這週應邀演講,我才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塊土地。
過往我有很多演講經驗,多半是演講前半小時抵達,邀請方主管接待寒喧,用個簡餐喝杯咖啡後就開講;有些跨縣市演講,主辦方會幫我安排住宿與晚宴,隔天一早派車來接...
對邀請單位的禮遇,我銘記在心,能夠回報的就是好好準備、好好講,不辜負邀請者的心意,讓他在同事面前有面子,覺得這個講師還可以。
至於有些莫名其妙的單位,就不多提了~舉凡主持人搞不清楚我是誰,亂介紹一通;我到了會場沒有主持人,然後自己默默上台面對一頭霧水的聽眾;甚至邀請人自己忘記日期,我到了之後醫院唱空城計...
十幾年來幾百場的演講,各種狀況我都遇過。
金門是我第一次到離島演講,主辦方幫我訂好了來回機票以及當天晚宴,我的想法是搭個計程車到住宿地點,晚餐前在附近走走,隔天演講是中午,所以早上我可以在飯店做事情,或是查查景點,向觀光客一樣簡單逛一下。
走出機場,居然有大陣仗的接機,我從來沒看過「歡迎傅志遠醫師」的牌子出現在機場過。
放了行李,院方長官很熱情地帶我參觀整家醫院,真的是整家醫院,從急診到手術室到加護病房到病房,其實我只是個來演講的講師,這種規格的接待令人受寵若驚。
「明天早上九點,我們來接你,在演講開始前帶你在金門走走。」餐後送我回飯店,長官們已經幫我安排好隔日行程。
隔天我們走訪了許多古蹟,令人感動的是長官親自向我解說各種建築的故事由來,回程往演講廳的路上,我只是順口問了一句:「我聽說金門有一家『花崗石醫院』,跟現在的金門醫院一樣嗎?」
「不一樣,我帶你過去看。」我們的車子馬上轉向,只因為我多問了一句。
演講的過程當然是愉快的,之後我也得趕緊回台灣,與其對接待的規格感到驚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份熱情與情意,一種「很重視你」的情意。
謝謝金門,很開心的兩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