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顯示具有 大小事大小心大小眼大小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小事大小心大小眼大小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時間刻痕

時間這東西,往前看的時候覺得遙遙無期,但走過一段路回頭看,已經好遠好遠了。

今天有一場院內的演講,講題是我過去從沒講過的,也可能只會有這一場,因為外人可能沒興趣也不瞭解:分享我接任外科部教育訓練工作的成果。

準備演講的過程,也審視了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才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我接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我接任第一年時招生的住院醫師,現在都已經是主治醫師...

很多事情,剛開始做的時候看不出效果,就好像在桌上磨擦一下而已,但是經年累月地磨,就會出現刻痕,一條再也抹不去的痕。

回頭想想...

我擔任科部的教學負責人,一下就是五年。

我經營網路寫作,一下就是十七年。

我開始實體文字創作,一下就是十五年。

我幫學生固定上影像課,一下就是十二年。

我入行當外科醫師,一下就是二十三年。

連當初無心插柳接下的線上教育直播,到本月也滿三年。

時間過得很快,很多刻痕就在歲月中一條一條地刻畫,直到無法磨滅...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邏輯錯置

外科急診來了兩個穿著師父的出家服的女士,其中一位陪另一位來看診。

師父A:「我的手被燙到,現在好痛!」(指的右手臂一個大約五十圓硬幣大小的紅印)

P:「被什麼燙到?」

師父B:「她趴在桌上睡覺,有一飛蟲停在她手上,我怕用手打會飛走,所以用電蚊拍~」

醫療很單純,開個止痛藥跟燙傷藥膏就行,但是Peter Fu越想越不對勁,短短三句話,有太多荒謬之處....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人情義理

讓我們來弄清楚「歡迎」和「邀請」的不同。

幾個月前我接到一封信,是某個雜誌主編親自寫信跟我「邀稿」,表示有一個專欄很適合我的文章,希望我能投一篇稿子給他們。

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對方要的主題我也有很多素材可以寫,所以我很爽快地答應了,雙方也講定最後交稿時間。

中間我雖然很忙,但是仍努力在期限前把稿子交出。

點選「確認送出」那一刻,我鬆了一口氣,雖然寫作不難,但它就是一件事,在有交稿期限的狀況下,我還是在有點壓力之中把它完成。

後續我根本忘了這回事,反正每天都有文章要寫,論文、網誌、報社專欄、小說、劇本...

今天收到一封信:「閣下文章經審查未予通過,建議修改後重新投稿」。

這件事讓我整個氣炸,直接請教對方「是你主動跟我邀稿,還把我退稿,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雜誌主管打電話,跟我說明「只是請人幫忙審稿是否有錯字之類,不影響刊登」~

我告訴對方:「沒關係,那就不用刊登了,我的東西不夠好。」

在我的認知裡,『邀稿』跟『歡迎投稿』是不一樣的。很多期刊(無論學術或非學術)常會發出信件邀請投稿,我收到的時候會評估自己的時間與文章品質,來決定是否投稿,也可以接受可能被退稿的事實。

可是「主編來信邀稿」,我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對方提出邀請,我答應了,雙方協議就成立:我有義務如期交稿,對方有義務刊登。

豈有前面拜託我惠賜一篇稿子,後面說審查不過退稿之理?

其實那本期刊我聽都沒聽過,文章刊在上面我也很懷疑有沒有人看,如果我真的希望文章被人看到,有太多的平台可以讓我發表。

今天的狀況就彷彿被求婚,然後我答應之後,對方才說考慮之後不結婚了....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學術交流

 說「電人」太沉重。


每一次參加醫學會,我都會自我要求要在演講後提問。

或許某種程度也算是「刷存在感」的一種,讓大家認識我,知道我有在聽,知道我有聽懂,知道我有辦法提出有水準的問題。國內醫學會如此,國外醫學會更是如此,從台灣來的醫生有問題想問…

我會提出問題問講者,同樣的,當我在演講之後,也會被問問題。很多問題不見得好回答,甚至非常尖銳。

這是學術交流的正常火花,在醫學會上被聽眾提問,總比把研究投稿期刊的時候,遭到無情的批評與狠狠拒絕要好~

長期從事臨床研究的訓練,每一次演講(或是帶學生去報告)前,我們都會先想好自己研究的弱點,可能被問的問題,被問的時候要如何回答,或是在報告中隱藏不被發現…

同樣地,當我在聽其他人的演講時,也能很快地識破對方的漏洞,問出一針見血的問題。

很多年輕醫師怕上台「被電」,很多人說我開會會「電人」。

這都是正常的學術交流,台上你來我往,台下遞名片交朋友,讓彼此的研究都能做得更好。

年輕時我也很怕,但這些年慢慢體會到開醫學會討論的真意。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外賓印象

通常我們舉辦醫學會,都有邀請幾位外國講者,由於是「外賓」,所以必須有一定的接待規格。

來回機票、住宿、演講費都是最基本的,理論上還應該包括接機送機、當地導遊與晚宴,才稱得上合格的接待。

這些年我有不少類似的經驗。打從主治醫師第一年在台中工作開始,當時的老板就要我去接一位美國大師下飛機到台中、送他回飯店、隔天包車去日月潭旅遊、飯店會場接送,最後再送他上飛機。除了地主禮數之外,老板的目的是讓我多跟大師接觸,累積些人脈,往後如果要去進修,寫封信給對方時,或許大師會記得我~

後來還有一次辦活動,我被分配的工作就是「帶外賓在早上演講完,晚上宴會的空檔去逛一逛」,台北101我在逛過不少次,在外頭走來走去更是普通,但我那次為了帶外賓參訪,還是人生第一次買票上觀景台...

那時候就覺得能夠當「外賓」很威,到哪都有人張羅得好好的...

多年過去,我現在也是外賓了。

應馬來西亞外科年會邀請,來古晉做專題演講。就如同對外賓接待的高規格,一下飛機就有當地醫師來接機,帶我去飯店參加晚宴,帶我從飯店到會場,還預告大會結束後,要帶我近距離看紅毛猩猩。

下週還有另一個國家邀請演講,還會繼續當「外賓」。

時間這條河流真的很有趣,放長遠來看,曾經在上游投個小石頭,也許幾年(幾十年)後的下游會起漣漪。

被邀請演講這本身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擔任「外賓」現在看起來也是再普通不過,但從當年的菜鳥來看,卻是曾經仰望的高峰...

在時間的河流上,繼續努力划槳,繼續讓自己有光芒。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核心價值

我覺得自己可能太貪心了。

基本上對於演講邀約、會議參與,我幾乎都不會拒絕,理由就是希望自己發光發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光芒,甚至影響一些人。

應該每個在拚事業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

不過最近有點太卡了,花蓮教學、馬來西亞演講、韓國演講、美國旅行,每一趟行程中間只有一兩天空檔,幾乎是推著行李回家,睡一晚就又出發。

這當中還卡了好幾個會議,會議與會議時間還會衝堂,海外演講也不是簡單的事,光是英文稿子與練習,就又得花不少時間準備~

家人朋友跟我說應該要做些取捨,史迪普也跟我說不要把自己排那麼滿,我本來都不以為意,不過看看自己的行程表,確實自己太貪心了...

想要的很多,工作機會、掌聲、鎂光燈、事業觸角,但時間有限,陪家人的時間也變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到底平衡點在哪裡?

雖然史迪普與孩子們都能體諒爸爸工作辛苦,但某種程度許多工作也是我自己接的,純粹做一份工作與拚事業的界限(我其實把很多事情,都當做事業的一部份在拚在經營),或許是我該面對的下一個課題。

雖然我是Peter Fu,但最根本的,我是這個家的支柱。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耀眼的活著

輾轉聽說,我有一個以前的同學生病了。

畢業後我們幾乎沒有聯絡,但是我不時會打聽一下他的近況,查一下他的學術成績,或是託人跟他說我升了教授、得了什麼獎,出新書會寄給他。

我很討厭這個人,從學生時代起就是,某種程度我畢業後很努力,是為了讓他刮目相看,要讓他後悔學生時代瞧不起我。很多人都告訴我應該放下,我自己過得好就好,何必向其他人證明什麼。

不過我就是一直想不開,把在各方面都超越他當做努力目標。

這也不是壞事,立一個虛擬的標靶,強迫自己要射得準。

前幾天聽說他生病了,我沒有任何一點感覺(當然不應該高興,但也沒有難過),就是一個二十多年沒聯絡的故人而已。

只是我突然在想,這些年我到底在執著什麼,有他沒他,我都過得好好的,同樣地,有我沒我,他一定也一點感覺也沒有...

身為老同學,我希望他一切都好。

我是我,一直努力的我,我的努力與耀眼,不是為了給任何人看,而是因為這就是我本來的樣子。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好聚好散

在我過去很多文章,都提過類似的事:職場的同事相處,很像大家搭同一班火車,有緣在人生的某一段同車同一個目的地,中間陸續有人下車,轉換方向,也又有新人上車,大家結伴同行,有時候是自己下車了,然後換上另一班車,換上另一批旅伴...

換工作是人生大事,我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是想好換工作的理由才提出離職(可能是原本的工作太爛,可能是找到更好的新工作),所以對於同事的離開,我一向是祝福與尊重。

「慰留」某種程度是情緒勒索,除非拿出足夠的條件來留人,否則所謂的懇談、深談,都只是聊天用感情來留人而已。

我過去也換過工作,每一次離職除了內心的捨不得之外,最讓人為難的就是「被慰留」。(基本上會想離開,一定有不得不的原因,這都不是主管三言兩語就能改變,又或者說若是被某些加薪或職位給留下,那這個離職似乎就被認為是可交易的籌碼~)

剛入行的時候跟著老板很多年,陪他南征北討闖天下,最後當我有了換工作的決定時,我想了很多該怎麼跟他開口、該怎麼不被他的慰留給說服,甚至與史迪普沙盤推演過很多次,我相信老板不會為難我,但畢竟多年知遇之恩,我不知道自己說要走時,他的反應是什麼。

離職單照規定必須在一個月前提出,我拖到最後一天才敲他辦公室的門,吞吞吐吐地跟他說我的決定,以及心中練習了很久的離職理由。

「所以,你已經有決定了?」老板異常冷靜。

「嗯,是的。」我小聲到頭都快低下來。

「好的,祝福你,你是好的種子,要到好的土壤去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我對你很抱歉,沒有把這裡的環境弄好,好到讓你不想離開,謝謝你這些年。」

老板一句慰留的話都沒有,但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覺得是他無情,反而是他對我最後的好。走出辦公室,下一站是人資室遞離職單,我幾乎是全程眼眶泛淚完成手續。

所以即便今時今日,我早已不在他麾下做事,但這份維持彼此體面、好聚好散的恩情,仍令自己銘記在心。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情緒穩定

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很佩服一位資深主治醫師,他有著無比的「穩定度」。

在他臉上永遠看不出情緒,即便手術中遇到麻煩,他也可以很穩定地一步步慢慢解決,旁人嚇得要死,他就是一副「安啦!」的樣子,甚至家屬對他大小聲,他也是不疾不徐慢慢地說「我知道你很激動,不過你先聽我講...」

「穩定度」真的是一種需要培養,也很必要的能力。

今時今日的自己,職場工作也不算短,人生這條路也走了幾十年,到現在也還在追求這個能力。

通常在手術檯上,我都是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可能是示範給住院醫師看,也可能是監督住院醫師執行某些步驟。常規的簡單手術基本上不是問題,但有時候會遇到預期外的意外,甚或有些手術一開始就知道是高難度。

所以我必需想好所有的應對策略,發生狀況時我必需有收拾的能力。

在手術檯上我是最資深與直接對病患負責的那個人,其他都是我的學弟或學生,我必需要在遇到自己搞不定的狀況時,保持穩定,如果連主刀者都慌了,你怎麼期待比你沒經驗的人來救你?

更難的是「不被人看出自己慌亂」的穩定,除了穩定自己的情緒之外,還得穩定軍心。

最難的是「被他人看出自己很慌亂後」,人都習慣隱藏弱點,不希望被看到脆弱那一面,所以慌亂被發現時,有時候會更慌亂~即便嘴硬說「沒事」,都很難做到前輩那種輕鬆的態度「安啦!」(我都很懷疑他是真的覺得可以解決,還是隱藏情緒,然後心理一直在想解決方案。)

從手術檯上可以看人生,情緒的穩定度其實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之一,多少將相王侯都有著喜怒不形於色的能力,不輕易露出弱點的能力,絕處逢生的能力。

#PeterFu的人生相談室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人生使命

昨天有一場廣播訪問,和主持人聊擔任外傷醫師,以及寫下<<拚命>>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看過那麼多生死,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這個問題我很常被問,不管是訪談、演講或是各種座談會,幾乎都有人問這題,昨天主持人也不例外,我也有固定的回答。

「你有沒有信仰?你需不需要信仰來支持你?」這題倒是第一次被問,但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問題。

「有啊!我信關公拜行天宮。」

「行天宮在我們公司(中廣)旁邊。」

這只是訪談中閒話家常的一句對白,不過我想說的是,我是有信仰的。

入行這些年、在社會打滾這些年,或者說人生經歷的事情越多,我越來越宿命論,相信每一件事都是上蒼的安排。昨天我寫了一段文字,也在書裡寫過這件事:「外科醫師是下棋的人,亦或只是上天手中的棋子?」

年輕的時候有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知天高地厚;現在我相信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上蒼的安排。

開刀救活一個病人,其實是他命不該絕,上天要我來解決這件事。

生活與工作中得到什麼成績與成就,是上天的恩賜給我能力與機會,我要做的就是盡力與把握。

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苦澀的事,這些人事物也是上天給我的試煉。

與其說是信仰,更精準地說是信念,把人生過好、日子過好,順應上蒼的安排,完成人生的使命。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聊天的自信

關於演講這件事,我一直都覺得,就是很真誠地跟聽眾聊天...

我是一個愛聊天的人,工作中我常是一邊做事嘴停不下來的那個,可能是講故事、可能是聊八卦、可能是教學。把這個特質投射到演講上,就會是個好的說故事的人。

我的演講分成幾類,專業演講就是談外傷處置或外傷研究,專業之外常談的是斜槓人生,基本上我都有固定的投影片與鋪陳節奏,每次演講前我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準備好。

但偶爾會有新主題邀約,像今天的演講就是。

通常接到新主題演講任務,大約一週前我會開始構思:主軸要講什麼、有沒有故事可以穿插,整場演講的開場爆點、中間高潮與最後收尾的順序。

想好之後開始製作投影片,搭配設計好的節奏找出適合的圖片,基本上投影片做完,整個講綱講稿也就完成了...

所以我不太需要寫稿,更不需要看稿,因為演講的內容都是我自己的人生體驗,穿插的故事也都是我自己的故事,主持人介紹完畢,燈光一暗,我拿了麥克風就上!

今天演講會後遇到粉絲,他跟我說:「你在台上好有自信!講話好自然~你都練習幾遍才上場?」

「不用練習,因為這都是我的人生體驗,又或者說,為了這場演講,已經練習二十年了。」

沒有人比我知道自己的想法,跟聽眾聊天這麼簡單的事,當然有自信。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1 x 2025

2011年,「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出版,我從部落客正式成為有實體出版品的作家,本來只是無心插柳的興趣,也以為大概就只會是「一本作家」而已,也居然這麼寫文章寫了十五年。

這十五年寫了四本醫療散文「拚命」、「醫生不醫死」、「醫人三角的獨白」與「銀蛋彼得」,兩本小說「沉默的希望」與「光明再現」,數不清的網路文章與報紙專欄。

十五年來,我很拚命,拚命在臨床工作、拚命在醫學研究、拚命在醫學教育,拚命再每個我認為需要投注心力的領域。

也包括文字創作。

曾經覺得醫病關係的散文已經寫到瓶頸,轉向小說創作,然而長篇故事的難度與來自消費市場的考驗,一度令「沉默的希望」沒辦法問世,然而在突破自我寫作困境後,竟也獲得了市場認可,除了接續第二集的「光明再現」付梓,接下來「白衣聖殿」與「神魔一念」也都已排進出版計畫中。

就跟動手術一樣,越練習越厲害,越開刀法越利,寫作也是個需要練習與累經經驗的能力,創作固然需要靈感天份,然而文字使用的精練程度,真的必需靠一字一句不斷書寫而來。寫作十五年,不可以再說自己是素人作家,寫作也不應只停留在玩票性質的興趣。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會發現許多其實可以寫得更好之處,這次的增修改版,便是給用自己累積十五年寫作能力幫過去的自己打分數。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許多用詞也必需隨之跟上時代,當年還有「護士」這個用法,新版便已全面改為「護理師」;有一篇討論2007金融海嘯時期自殺的傷患,或許很多年輕讀者已經無法理解當年的時空背景;手術執行的場域,行內常會使用口語的「開刀房」,但這個名詞確實沒有「手術室」正式...

更重要的是,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作者已不是那個剛入行的年輕主治醫師,或許對工作、對生死、對不理性病患,心境與態度都出現轉變(可以說是成長,也可能是年輕時所認為的沉淪)。

2025新增修訂的改版,換了新的封面,換了新的序文(一位仍是第一版就有的陳教授,只是當當年他是我的直屬長官陳副院長,現在已經是台北醫學大學體系董事長,另一位新邀請的是我長官與同事,現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謝奇勳教授),修訂了不合時宜的名詞與故事,加了作者十五年後的心境轉折,還有幾篇病人後續故事的發展,更有著全新的故事...

從2011的拚命讀到2025的拚命,讀的是一個外傷醫師的蛻變,讀的是一個作家的成長。

2011年我認真拚命,2025年我依然拚命!

#拿到書的朋友拍張照 #徵求有同時兩個版本朋友的兩版合照 #網路書店即刻下單 #實體書店明天上市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奇人異事

醫院的奇怪事情永遠都不會少。

Peter Fu在樓下的便利商店排隊結帳,前面的太太結帳時從手機秀出一張照片:「這是識別證,員工。」(員工憑識別證可以打九折)

「我們要看實體證件,照片不行。」直接遭到店員拒絕。

「我的識別證放在單位,用照片不行嗎?」

「規定是不行喔!不好意思。」不過店員還是湊進對方手機前看了一下,「而且識別證上的照片是你嗎?」

太太這才訕訕收起手機,要拿悠遊卡出來刷。突然他回頭看到Peter Fu,居然跟我說:「那我跟你一起結!」然後跟店員說:「 他是員工!」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生病體悟

今天發生了很多事,但也可以說一件事都沒發生。

就是Peter Fu在床上躺了一天,沒有查房、沒有運動、沒有寫論文、沒有看書,一整天病懨懨的,什麼事都沒做。

之所以會說發生了很多事,是因為這應該是十年來我第一次睡到超過十點,以往的生理時鐘,不用撥鬧鐘就會六點自然醒來,七點到醫院做事:這也是十年來第一次假日沒有查房,請住院醫師幫忙...

到昨晚十點之前都還一切正常,有些事情錯過了晚餐,於是我和史迪普去住家附近的居酒屋吃東西,點了滿桌子菜,我倆吃得開心極了,可是照說應該一開始就上菜的綜合生魚片,卻是最後一道才來,史迪普說他已經吃不下,於是Peter Fu一個人把整盤生魚片都幹掉。

回家之後可不得了,一整夜的上吐下瀉,混著生魚片與啤酒的味道,讓自己更難過,一直折騰到三四點才入睡。

早上醒來已經十點了,我心裡想的是得去醫院看病人,有幾個病人預計今天出院,如果我沒去的話,整個治療流程就又會耽擱。

但我真的沒力氣,無奈之下只好看一下值班表,剛好跟我同一個團隊的住院醫師有值班,這代表他一定在醫院裡,他也是最瞭解病人狀況的。電話與他討論了病人進度,也請他幫忙處理之後,我眼睛就又閉上,再醒來已經是下午....

突如其來的生病,讓我突然有點體悟,所以才說是在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情況下,發生了很多事~

人不是鐵打的,終究會倒下來。

沒有任何一個病人的事情,比自己的身體健康重要。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互相

「人跟人之間,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也常跟人說這句話。

大概只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才有所謂的「理所當然」吧!某種程度,工作就是一種交易,一方付出專業或勞力,另一方付出金錢,在這個對價關係中,付出與付費才是雙方理所當然的責任。

除此之外,所有的事都是心甘情願。

在我的工作中,除了臨床業務之外,還有很多需要同事協助的部份,可能是教學、可能是研究、可能是行政事務,我常需要打電話麻煩同事幫忙,雖然說是公共事務,但沒有強制性的事,就是須要透過關係來拜託。

我們對所有人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絕非理所當然。即便親如家人,也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而是出自心甘情願的感情與愛。

所以我很感恩每一位願意幫忙的朋友,當他們很客氣地回我:「沒事,應該的。」

我也會告訴對方:「沒什麼事是你應該的,凡事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所以我非常感謝你。」

同樣地有時候幫別人一些忙,我也會客氣地說:「應該的,小事!」

其實才不是應該,這也都是心甘情願才會做的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留口德

前幾天寫過一篇文章,談到「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重要,年輕時候不懂這個道理吃過一些虧,現在每次很生氣,很想做點什麼的時候,就又會想起這句話。

衝動真的是一個要人命的東西,衝動之下做的決定往往會後悔,衝動之下講的話往往得罪人。

現在有點年紀了,見過的事情多了,在事業進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永遠不知道講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後果會是什麼...

所以告訴自己不要衝動,講話前多想一下,「烙狠話」是最沒用的事,即便自己再生氣再不平,可以當狠人做狠事,但是不用烙狠話。「狠話」在沒有實現之前,基本上是廢話,偏偏狠話十句有九句都做不到,然後講多了之後,廢話就變成屁話~~

#語無倫次的人生體悟
#我難道已經進入大叔語錄的年紀了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模稜兩可

Peter Fu窩在咖啡廳的一角,打開電腦處理論文與文件,一邊進行著最喜愛的咖啡廳人生觀察。

一位太太到櫃台點了一杯咖啡,店員問他:「請問冰的熱的?」

太:「溫熱。」

店:「那是溫的還是熱的?」

太:「溫熱的。」

店:「溫的還是熱的?」

太:「我要溫溫熱熱的!」

店:「我們只有溫的和熱的,沒有溫熱的。」

太:「不能做溫的,然後再加熱一下嗎?」

店:「不行,只有溫的和熱的兩種。」

最後他選了熱的,但要加冰塊。

店裡只有我一個客人,我一抬頭又看見店員的白眼翻到後腦勺~

#PeterFu的人生相談室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再戰五十年


 

















由於生日跟新年很接近,因此多年來的習慣,我會在跨年夜寫下過去一年的成績,以及對來年的展望,一週後的生日便不再重複這些,而是寫些在又增加一歲時,自己當下的心境。

昨天開了一夜的刀,與家人的慶生遲了一天,生日的三個願望,一個給摯愛的家人、一個給摯愛的朋友們,一個給自己。

期許能夠成為更好的Peter Fu。

回顧十年前的生日文,在我37歲那年生日時,我寫了自己將進入人生下半場,意思是該努力的、該奮鬥的、該得到的,大概已經定型了,在這段人生中除非出了什麼意想不到的大變化,否則要說再有什麼大成就恐怕很難,上半場努力拚事業,下半場守成。

十年後再看那篇文章,覺得當時太小看自己了...

那時候好像是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瓶頸,所以有點灰心,想想接下來的日子別出亂子就好,要再往上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回頭過去十年,其實人生還有很多值得努力與追求的,也確實我也還在往前走,48歲的今天跟十年前,並沒有就此停下來。雖然每天都在做類似的事,外傷醫療、醫學研究、醫學教育、網誌經營、文章創作,十年過去又有新一層的成績。

48歲生日過去,已經進入人生第49年,我發現人生沒有所謂的高峰,在我的前面有太多值得追求往上爬的標的物,又或者說一旦登上所謂的高峰,就意味著該走下坡了...

沒有下半場這回事,我很期待十年後的Peter Fu會走到哪裡!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人生觀察

可能是長年寫作記錄行醫生活的關係,我很喜歡觀察人,然後發現觀察中有趣的地方。很想來開個專欄,講一下除了醫療方面的觀察,這次來講咖啡廳人生觀察與交通車的人生觀察~

我常坐在醫院的咖啡廳,打開電腦處理論文或各式各樣的文件,久而久之跟店員也都有點熟。有一天我一如往常點杯咖啡坐下來,就聽到店員在跟一對夫妻介紹餐點:「這邊是我們的菜單,有各種三明治,搭配飲料有折扣。」

「你們的三明治有哪些口味?」太太店員。

「就是菜單上這幾種,有牛肉、生菜、奶蛋....」店員指著菜單再介紹一次。

「喔,好,那我要一份鮪魚三明治。」

「我們沒有鮪魚喔,請看一下菜單。」我遠遠看到店員的手勢,繼續在菜單上畫圈圈。

「這樣啊...那我們考慮一下~~」(進入思考模式,大約三分鐘。)

「我們要牛肉的。」最後做了決定。

「好的,那請問飲料要搭配什麼呢?美式?拿鐵?還是.....」

「我要一杯豆漿。」

「我們沒有豆漿喔~請看一下菜單再點好嗎?」就在這個moment,我實在忍不住笑出來,然後抬頭看了一下店員,他瞬間閃過的白眼被我發現,很快又恢復笑容可掬的親切模式。

「你的白眼被我看到了~~」當我要離開的時候,店員跟我打招呼,我忍不住靠過去小小聲跟他說。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很常搭醫院的接駁車往返林口與台北,我覺得司機大哥是我最佩服的一種人之一。

除了開車本身之外,必需應付大大小小的鳥爛垃圾事情,包括在大排長龍的隊伍前面假裝探頭探腦,然後冷不防就要插隊上車,被抓到還要喊冤說「我不知道這裡有隊伍」~

那天我在排隊上車,快到我的時候前面有個太太,拿著悠遊卡靠近機器,然而卻沒有發出我們一般習慣的「嗶」一聲,反而是很奇怪的警示音,但是太太還是上車了~

「麻煩你重刷一次!扣款沒有成功!」司機大哥對著他大喊,但他已經走到後頭。

「小姐,請重新刷卡!」明明不是小姐,但大哥基於禮貌總不能叫他大媽。

太太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回來重刷,一樣沒刷過。

「餘額不足喔!」

「那怎麼辦?」(我覺得這真的是無敵白癡的問題~)

「看你是要換一張卡,還是去加值,還是投現金。」我很佩服大哥的耐心。

接下來就入無限迴圈鬼打牆,一下子是沒零錢,一下子是去加值就會錯過這一班,最後大媽忿忿不平的下車,然後說要寫院長信箱....

終於輪到我上車,當我把識別證刷過去的時候,對著大哥搖搖頭,然後大哥苦笑地說:「每天都有。」

#PeterFu的人生相談室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金門快閃

熱情,是我對金門的第一印象。

我所服務的機構長期與金門醫院有業務合作,很多同事都來金門支援過外傷醫療工作,我總是在大家的聊天中,拼湊出對金門的想像,直到這週應邀演講,我才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塊土地。

過往我有很多演講經驗,多半是演講前半小時抵達,邀請方主管接待寒喧,用個簡餐喝杯咖啡後就開講;有些跨縣市演講,主辦方會幫我安排住宿與晚宴,隔天一早派車來接...

對邀請單位的禮遇,我銘記在心,能夠回報的就是好好準備、好好講,不辜負邀請者的心意,讓他在同事面前有面子,覺得這個講師還可以。

至於有些莫名其妙的單位,就不多提了~舉凡主持人搞不清楚我是誰,亂介紹一通;我到了會場沒有主持人,然後自己默默上台面對一頭霧水的聽眾;甚至邀請人自己忘記日期,我到了之後醫院唱空城計...

十幾年來幾百場的演講,各種狀況我都遇過。

金門是我第一次到離島演講,主辦方幫我訂好了來回機票以及當天晚宴,我的想法是搭個計程車到住宿地點,晚餐前在附近走走,隔天演講是中午,所以早上我可以在飯店做事情,或是查查景點,向觀光客一樣簡單逛一下。

走出機場,居然有大陣仗的接機,我從來沒看過「歡迎傅志遠醫師」的牌子出現在機場過。

放了行李,院方長官很熱情地帶我參觀整家醫院,真的是整家醫院,從急診到手術室到加護病房到病房,其實我只是個來演講的講師,這種規格的接待令人受寵若驚。

「明天早上九點,我們來接你,在演講開始前帶你在金門走走。」餐後送我回飯店,長官們已經幫我安排好隔日行程。

隔天我們走訪了許多古蹟,令人感動的是長官親自向我解說各種建築的故事由來,回程往演講廳的路上,我只是順口問了一句:「我聽說金門有一家『花崗石醫院』,跟現在的金門醫院一樣嗎?」

「不一樣,我帶你過去看。」我們的車子馬上轉向,只因為我多問了一句。

演講的過程當然是愉快的,之後我也得趕緊回台灣,與其對接待的規格感到驚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份熱情與情意,一種「很重視你」的情意。

謝謝金門,很開心的兩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