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小劇場

昨天我們全家去市區走走,史迪普一時找不到自己錢包...
雖然弄丟的機率不大,可是她有點擔心,到底是忘在家裡還是真的丟了...

「等一下回家再找一下,不過我先打去信用卡公司,確認一下有沒有盜刷。」
Peter Fu一邊安慰著史迪普,一邊拿起電話。

P:「你好,我人在國外,但是想確認一下我的附卡,今天有沒有刷卡消費記錄。」
電話接通之後,Peter Fu很直覺地告訴客服訴求。

客:「所以您是主卡持有人,要查附卡有沒有使用是嗎?」

P:「是的,我的身份證是.....」
簡短核對資料之後,客服開始幫我查詢

客:「請問附卡持有人是您的誰?」

P:「是我太太,我要查一下這張卡的消費狀況。」
Peter Fu又補充了一次自己的目的...

客:「請問目前婚姻狀況還存在嗎?」

P:「..............................................」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夏令營

夏天要到了,彼得兔的小學五月底就放假...
這幾天我們開始幫他安排六月的夏令營...
(美國的夏令營真的超多超好玩的,連我是大人看了課程表都很心動。)

史:「應該讓他去游泳,雖然在台灣他已經學會,可是聽他之前的教練說,美國的教法和台灣不太一樣,小孩都很會游泳。」

P:「好啊!那我來聯絡我的好朋友菲爾普斯。」(拿出手機做做樣子,其實就是無聊的垃圾話五四三。)

史:「最好你是認識菲爾普斯啦!我們也請不起他...」

P:「他雖然得了很多面金牌,其實我是覺得還好。一千多年前岳飛一天就得到十二面金牌...」

史:「........................」

菲:「我躺著也中槍~~」

閱讀測驗

週末早上,彼得兔在書桌前努力寫著史迪普規定的國語測驗卷...
(雖然來美國唸小學,不過台灣的功課還是得復習)
Peter Fu則在旁邊看研究資料陪他...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離家出走

我們美國的公寓不大,只有兩個房間...
可是房間裡頭有櫃子、又有小儲藏室和廁所...
所以有很多視線死角...

每次Peter Fu下班回家,常找不到史迪普...
「你回來啦!」史迪普的聲音從某個角落傳來...
可是Peter Fu找了一陣子,才在更衣室看見正在疊衣服的史迪普...

昨晚睡前彼得兔交代Peter Fu一些事,結果壓根就給忘了...
一早起來彼得兔不太高興...

史:「不要怪你爸,他腦容量很小~~」

P:「你會不會某天因為我腦容量太小,就離我而去?
例如留下一張紙條『你太笨,所以我走了。』」
Peter Fu一整個內心小劇場發作...

史:「你可能會等到我離家出走三天才發現~~」

P:「.......................」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正向循環

讓我們放下「夜郎自大」或「崇洋媚外」這些極端的形容詞,
來客觀談論一些我看到的事實。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藉口

前幾天科內的品質改善會議,討論一個可能有醫糾的病人。
(美國的醫療糾紛超多,所以這種會議每個月都得開)

熟能生巧

任何事情都須要練習,紙上談兵幫助不大。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一步一腳印

很多事情都沒有捷徑。

大學時候的自己,不怎麼把心思放在讀書上...
什麼生理學解剖學微生物學,不是被當一屁股,就是靠著考古題與共同筆記勉強過關...
一直到準備國家考試時,才把書本從頭讀過一遍...
然而讀的內容也只是前人用中文整理出的考試重點...
跟真正的學問差一大截...

開始工作之後,遭遇過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病情惡化的手足無措...
或是站在手術檯上,卻被主治醫師問得啞口無言,只被冷冷拋下一句:「回去多讀點書!」
那時候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
以前沒有好好唸書,或是取巧走捷徑,其實是禁不起考驗的...

所以住院醫師期間讀了點書...
把當年沒打好的根基補足,把當年就該唸的書補回來...
也或許是自己走過這一遭,今時今日主治醫師的自己,經常跟學生強調基礎的重要...
以免跟自己一樣,要等到發現自己不足時,才回頭去做早該做到的事...

在台灣時我也做些醫學研究...
臨床工作經驗慢慢累積,自然可以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題目...
寫醫學論文說難很難,說簡單其實也簡單...
在兩群不同病患中,找到並比較其特徵的差異,就可以是一篇論文...

所謂的差異,靠的就是統計的「顯著性」...
只要能發現「顯著差異」,就等於如獲至寶...
至於如何比較,其實也不過就是統計軟體按鈕按一按罷了...

對於「為什麼這樣算」、「為什麼用這個公式」,往往不求甚解,
只要算出來的數字符合寫論文需要就行...

剛來美國的時候,也是靠這一套方法做事...

不過美國人有個很有意思的特點,與其說他們死腦筋,我倒覺得是一種執著...
他們很愛問「為什麼這樣做?」
或者是「為什麼不那樣做?」

所以自己原先那套「反正就是這樣做」,對他們來講行不通...
這逼得自己得找書讀書查資料...
弄清楚每個統計的用法與公式來源...
在這過程中無形讓自己更進一步,以前不懂(或不覺得需要懂)的東西,現在都要搞懂...

初階的統計之後,老板開始要求更精準的數字,與誤差更小的統計方法...
於是我開始有了功課,自己上網查資料,查不到的就問台灣的專家同事...
然後隔天再去跟老板報告...

所有以前只要「靠同事」、「靠研究助理」、「靠醫學院老師」的問題,
現在都要自己解決...

在這些挑戰中,與其說是讓自己變強,更精準說是補齊原本就該具備的能力...

史迪普現在都知道,只要看我回到家還在唸唸有詞,或是猛然從床上跳起來,
一定是在想某個公式怎麼算,或是突然想到了什麼...
我也偶爾會跟她感嘆:「這些東西我早就該會了,只是以前都不求甚解。」

很多事情都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