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互相支援

我們的工作團隊有一個特性,強調團結與合作,多年來我待過幾家不同機構的外傷團隊,能夠穩定運作,就是靠這兩樣核心價值。

由於病情的緊急與不確定性,必需非常確定全天候都有人能及時作決定和處理,然而單一一個醫師,不可能隨時都在醫院,這時候彼此信任就非常重要。

當我不在醫院的時候,我可以信任同事會好好處理病人;同樣地,當同事下班換我在醫院時,也會負擔起照顧這個病人的責任。一棒接著一棒,隨時守護病患。

夜裡,一個嚴重內出血的病人狀況很差,急診的同事和我就病情與治療計畫做完簡短討論,我就安排了緊急手術。

甫打開腹腔,就湧出四五千cc的鮮血,我和值班的總醫師花了不少力氣才找到出血點,在十二指腸與胰臟後方,手術止血相當困難的部位。鮮血從四面八方湧來,我的視線都在病患的腹腔,沒注意到對面多站了一個人...

「我想你可能會需要幫忙。」急診的同事知道這是一場硬仗,主動進來協助。

有兩個有經驗的人一起處理,當然順利不少,當我知道對面的助手是跟自己技術一樣甚至更好的同事,光是信心的加持就差很多。

我們在驚濤駭浪中完成了手術。

這不是我第一次開這種生死一線的手術,也不是第一次把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類似的感動之前提過很多次了。

不過走出手術室時,我很感動這種團結的感覺,同事義無反顧地支援我,我知道同樣的場景,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支援他,就是這種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才能支撐我們的團隊...

在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書封題字

 












我有傅醫師與Peter Fu兩個身份,很多身邊的朋友、同事、學生分別在醫院跟本人相處,也在網路上追蹤著Peter Fu,不過工作中我不常跟朋友談這件事,儘管我知道他們有看我的文章有按讚...

病人也是一樣,很多病人是先從網路認識Peter Fu,才來我服務的醫院掛我的診:又或者是當了我的病人之後,去Google查自己的主治醫師風評怎麼樣,發現他的主治醫師是網不紅...

不過無論如何,我不會主動跟病人說我在經營網站、寫書,醫療外的其他發展。

有時候我去巡房時,會看到病人的手機停在Peter Fu粉專,又或者來看門診時,會拿書給我簽名。我非常感謝,然而我相信他們是自己在網路上查到的。

每回幫讀者簽書,都得想一下要寫什麼祝福的話。除了特定客製化要求之外(祝生日快樂、學業進步、考上醫學系、跟我一樣~)(曾經有高中生的家長買我的書要鼓勵兒子考醫學系當醫師,特別要求我在書上寫To xxx,祝福你跟我一樣~),我喜歡寫和書名相關的內容。

當年<<拚命>>簽書會,我寫「拚命為病人拚命!」

<<光明再現>>的出版,我覺得書名本身就是很不錯的祝福語。

有個九死一生的病人出院,買了我的書來給我簽名,我回顧他的就醫過程,從急診時的危急到出院的穩定,我在書上簽下「光明再現」。

不只是書名,也是作者給讀者的鼓勵,也是醫師給病人的病情下的註解。

起濱死回生

「9x3是多少?」

有個接受手術後出院的病人,回來門診覆診。我一邊幫他拆線,一邊問病人九九乘法。

「27。」

「很好!看來腦部沒有受到影響。」我很開心地向病人與家屬說明接下的追蹤療程,應該是往好的方向走。

「他的心跳在手術中停了五分鐘,麻醉科一邊CPR,我一邊開刀。」我看出跟診護理師的疑惑,不理解我為什麼問這個,所以我回頭向他說明...

在我的工作中,經常遇到休克的病人,可能是流血,可能是感染,因此在休克中幫病人手術,是很普通的事。有些病人手術後會立即改善,有些病人則是回天乏術...

有些病人像他一樣,一隻腳踏進鬼門關,我們拽住另一隻腳,硬是把他拉回人間。

當時因為嚴重的腹膜炎與敗血性休克,我在使用了三線強心劑的狀況下拚進去,可是術中狀況極差,正當我開到一半時,麻醉科喊了「666!」(手術室的急救狀態)

心跳停止,麻醉科開始CPR,我這端用最快的速度結束手術,把重點部份完成,細部的等回到加護病房若能回穩,之後再戰。

術後我向家屬說明了病人可能死亡,就算救活,也可能因為腦部缺氧而終生昏迷。

病人運氣夠好,我的運氣也不錯,病人活了、醒了、走路出院、還可以背9x3=27。

昨天抱怨了一下醫療環境給自己帶來的挫折與想離去的念頭,但不能否認地,我是打從心裡喜歡這份工作,當然不可能起死回生(死是不可逆的,只有神才可能逆轉)。

起濱死回生,感覺很不錯。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小抱怨

一直以來,我始終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無論是外傷手術、病房照護或是外科急診醫療。

有時候病人很多很忙,或是整夜開刀不能睡,我頂多口頭抱怨一下不想做了,但也真的只是抱怨;即使有幾次遇到手術併發症、病患抱怨,甚至醫療糾紛,當時心情很沮喪,過了幾天也就打起精神繼續做。

然而有些事,其實不怎麼大,就會是令人不開心,我對環境的改變很悲觀,這樣糟糕的環境也讓許多熱血的前輩離開,我常在想,哪一天是輪到我?

外科急診的特色,是各種「三天前受傷今天覺得比較痛」、「一週前跌倒今天才有空來看醫生」、「十天前撞到頭今天覺得有點噁心感」,然後大家就約好在某個非常忙碌的下午一起來掛急診~

一對中年夫妻走進急診,掛號的是太太,陪同的是老公,我剛走上前還沒問診,老公就搶著說:「我太太前天被貨車撞到心臟!一定要徹底檢查一下!」說著比劃一下胸口的位置。

「心臟?不用擔心,心臟撞破他已經死了。」

「不用做個心電圖嗎?」

「不用。」

「不用會診心臟科嗎?」

「不用。」

「不用照個什麼嗎?」

「我是認為不用,不過你如果真的不怕吃輻射,那就照一張胸部X光好了,但是我先跟你說,基本上是正常的。」我懶得再多講,反正開張檢查單讓他死心。

「既然要照的話,我的左手、大腿、腰部都有點痛,全部都要照一下。」

其實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對話,這樣的病人也沒少見過,但我今天跟他們對話走回座位後,突然就有那麼一瞬間,很想問自己到底要跟這些人周旋到什麼時候?(按照目前的健保政策,病人照一張跟照一百張檢查,付的費用是一樣,甚至有些人還有特殊身份的可以減免...)

同一天另一個腳上有個傷口的病人,早上掛過外科門診要求住院,門診醫師表示不需要住院,吃藥擦藥就好,下午家屬就氣呼呼地帶著病人來掛急診:「這種傷口我們不會照顧啦!一定要住院讓專業的照顧,否則感染誰要負責?」

這樣的病人從來沒少過,過去我一定會認真教育並且拒絕,今天我突然什麼都不想講。

然後有點想離開。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旅行方式

 














最近出國旅遊的話題正熱,我也談談這件事。

無論是公務、和史迪普兩人旅行,還是家庭旅行,我都是自己安排打理所有的細節。跟旅行團出國,都是很小的時候與家族長輩才有的經驗。

這張照片是2001年我正準備進入實習階段前,和幾個同學去土耳其自助旅行,在愛琴海邊的某個神廟留下的照片,(不可思議,距離今天已經二十多年了~)應該是我第一次自助旅行(在那之前去過一次香港四天三夜,長途的應該是這次)。

印象很深,機票兩萬、當地花費兩萬。

窮遊就是買時段最差、轉機最多次的機票:馬航,蘭卡威、吉隆坡,東轉西轉飛了快一天才到;二十幾年前根本不流行去土耳其,除了少數歐洲人與日本人之外,外國觀光客不多,所以住宿便宜、交通便宜、餐食也便宜。

但是玩得很開心,當時沒有網路,幾乎沒有像樣的中文旅遊書(照片中我拿的是Let's go,類似Lonely planet的英文書),打越洋電話訂旅館,當地租車,搭夜車往返城市間(晚上九點上車,隔天早上到,就把巴士當旅館,隔天下車就開始玩)

我相信跟團一定簡單多了,吃住品質有保障,有專人接送解說,只是我始終相信,很多經驗都是自己去才能體會。(就算是迷路、花冤枉錢,有時候也有不同的收獲。)

很早以前我跟史迪普就有覺悟,自助沒有比較便宜,相反地跟團還能用最短的時間囊括所有必去景點。(有一年我跟史迪普去澳洲,轉了兩趟公車快中午才到某個國家公園,遇到一團台灣旅行團從飯店搭遊覽車出發,我們到的時候他們已經要離開了;傍晚看某個表演又遇在一起,我們必需排隊買票,他們團體直接坐進前三排;問了一下團費,大概跟我們的預算差不多,可是人家每晚住大飯店,我們得拉著行李到小不拉機的青年旅社........)

但是我最在意的卻是這當中的自由度,哪邊好玩想多待一下沒問題、哪邊無聊就早點走、臨時想去哪邊就查一下怎麼去,然後出發...

我實在很難分的出來,哪一種旅行方式比較好。然而無論好壞,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簡單生活

生活可以很簡單。

年假開始了,Peter Fu和史迪普在台中住一晚,明天回彰化老家過年。

在飯店休息一下後,我們討論著要吃什麼,最後決定不去餐廳,去逢甲夜市。其實去逢甲夜市,不算是觀光,2008到2010年我們住在台中,晚上想不出來要吃什麼就往逢甲跑~

重回逢甲夜市,商家變了許多,不過經典的老店都還在,我們就買了幾樣當年愛吃的東西回飯店,就像當年下班來逢甲買晚餐回家一樣。

那三年是我們非常快樂的三年,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很想再回去經歷的三年,那時候剛當主治醫師,什麼都在往前衝、什麼都還在摸索、沒有孩子,每天下班就是二人世界,逛夜市、看電影、逛百貨公司、在綠園道溜狗,就算沒事在家,我們一人窩在沙發一角各自做事也很快樂。

今晚只是回味一下當年的生活,簡簡單單的生活。

急救推床

急診已經沒有床了。

不是沒有病房床位,不是沒有加護病房床位,是連「推床」都沒了~

一般來說,急診的就醫程序是:

1. 病人乘坐救護車,從事故現場、家中、或其他醫院送來本院。

2. 病人會從救護車上用類似擔架的推床送進急診。

3. 在急診換到院方的推床,然後救護車人員連同擔架床離開。

這段時間要過年了,病人從各家醫院四面八方湧入~我今天聽到來看會診的外科總醫師哀號「拜託不要再轉來了!沒床了!真的沒床了!」

這張照片是主治醫師視角,病人躺的床跟急診推床不一樣(腳比較高、可以折疊),床旁邊站滿救護車人員。

因為急診連推床都沒了,所以病人沒床可換,要不就是下來改坐輪椅,要不就是繼續躺在救護車床上(總不能躺地上吧~)。

由於救護車的費用是按小時計算,因此等急診有推床可換的時間,基本上是跳錶在計費,所以一直會有病人來問我:「可不可以給他們一張推床?」「什麼時候會有推床?」

「沒有,真的沒有,我騙你幹嘛?有就給你了~」我指著週邊到處都是救護車床,讓病人知道他不是唯一,而且前面還有很多在等的。

今天有個病人一被送進急診,家屬就跟我要求住院,雖然還沒開始評估,但依據他們從其他醫院帶來的資料來看,應該是需要住院,於是我跟家屬說:「等我先評估完,再讓你去辦住院。」

「請問有單人房嗎?」

「要問住院櫃台,不過我相信是沒有的。你應該先問『有沒有病床』,在這之前要先問『有沒有推床』,我建議你在那邊先找椅子坐,不然等一下會連椅子都沒有.......」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斷掌

 








我不懂算命,關於手相,我聽過很多說法。

從小很多人對我兩隻手都是斷掌很興趣,也有各式各樣的解讀,從大好到大壞都有。不過有一個說法挺有意思,我慢慢覺得好像有這麼回事:「斷掌、特別是雙手斷掌的人,是帶著使命感來到這個世界,要完成某一些任務。」

我不知道我的使命是什麼,要完成什麼任務,其實沒那麼偉大。

不過在入行工作這十幾二十年,真心覺得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很多次看到瀕死的病人能夠被救回來,就越發喜歡這份工作。

當年自己也是迷迷糊糊地入行,我接受的訓練是一般外科,外傷醫療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只是上蒼的安排讓我走進這個世界,與其說是我選了這個行業,倒不如說這個行業選擇了我。

在我的部落格裡,談醫療的文章分類是「我熱愛的工作」。這是真的,真的很熱愛,在這份工作中我有成就感、有還可以的收入、有一群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有值得傳承的年輕醫師學生,因為外傷醫療的獨特性,我累積了許多讀者,我有你們....

對我來說,找不出不做這份工作的理由。(或許看在某些人眼裡,這份工作很累、常需要值夜班、風險很高,換算成收入的「CP值」並不好,但是又如何呢?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不過價值觀這種事情就是這樣,我認同的別人未必認同,再加上每個人的際遇也不盡相同(我必需說除了努力與認真之外,其實走到今天,也有些運氣的成份),所以不見得每個人走同一條路,都會有相同的結果。

或許這是我的使命,也感謝上蒼讓我走在這條路上。

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