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做父母的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將進酒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里程碑
不要擔心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豆腐心
下課比較晚回家的彼得兔,在路上我問他晚餐要吃什麼,他說不知道,手機遞給他要他自己從APP叫餐又說吃膩了。
回到家他突然說想吃泡麵:「我吃泡麵好了,很好吃,而且很久沒吃了。」
「泡麵不健康。」我第一個拒絕他。
「我上班很累,不想一回來還要煮東西。」史迪普也拒絕他。
接著他連續被我和史迪普炮轟吃泡麵這件事。
講完之後我就進房間打開電腦做事,然後我聽到史迪普拿鍋子的聲音:「你要吃什麼口味?吃幾包?」
媽媽都是刀子嘴豆腐心。
給予尊重
之前有個重大外傷的年輕人,同時有腦部、胸部腹部的出血,手術搶救後存活下來,然而腦傷卻有後遺症,病人一直處在沒有醒來的狀態,多次追蹤的腦部影像,也判斷有著難以復原的傷害。
住院中我花了很多時間,向他的家長說明這個結果,應該說是花時間讓他們慢慢接受這個結果。
「真的不會有奇蹟嗎?」他的父親很憂愁。
「我不敢說沒有,但是我沒有遇到過,也不要有這樣的期待。」雖然很無情,我還是得嚴肅談這件事。
「我可以請師父來病房幫他誦經嗎?有朋友介紹密宗師父,據說很靈。」病人的媽媽問我。
「基本上只要不影響其他病人,我是沒有意見。」
我本以為他們是說說而已,幾天後真的有好幾個穿喇嘛服裝的師父來醫院,不過他們住單人房,所以門關起來倒也不會打擾其他人。
側面聽說,一趟要給功德金好幾萬,就醫學客觀來看是一點幫助都沒有,雖然他母親堅稱有看到手動了一下...
「醫生,你勸一下他爸爸媽媽啦!他們也不是很有錢,可是每次都是幾萬幾萬送出去~」有一次看護阿姨忍不住跟我抱怨。
「我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治療,家屬有權利選擇其他方式。」這是我回答阿姨的話。
偶然看到網路一篇文章,是某個曾經是我的病人,後來因為癌末過世,他的家人寫下許多陪同抗癌的心得,讓我想起當時的某個場景。
由於手術、化療都已經沒辦法控制癌症,所以我能提供的,就只剩緩和醫療,以減緩症狀為主。
某天病人的先生問我:「我想給他吃xx中藥(似乎是某種民間配方),可是我兒子很反對,認為沒用又是騙錢的,你覺得呢?」
「這種配方我不懂,不過你想讓他吃的話,我不反對。」
「你不反對?我以為你也會阻止我們....」
「坦白說,我個人是不相信,不過我也已經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治療,沒道理阻止你。」
多年過去,我都還是這個邏輯,身為醫師,就在份內做好自己該做的,病人或家屬有任何選擇,都應該給予尊重。
我不相信不等於別人也得不相信,我覺得沒用不等於真的沒用。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金門快閃
熱情,是我對金門的第一印象。
我所服務的機構長期與金門醫院有業務合作,很多同事都來金門支援過外傷醫療工作,我總是在大家的聊天中,拼湊出對金門的想像,直到這週應邀演講,我才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塊土地。
過往我有很多演講經驗,多半是演講前半小時抵達,邀請方主管接待寒喧,用個簡餐喝杯咖啡後就開講;有些跨縣市演講,主辦方會幫我安排住宿與晚宴,隔天一早派車來接...
對邀請單位的禮遇,我銘記在心,能夠回報的就是好好準備、好好講,不辜負邀請者的心意,讓他在同事面前有面子,覺得這個講師還可以。
至於有些莫名其妙的單位,就不多提了~舉凡主持人搞不清楚我是誰,亂介紹一通;我到了會場沒有主持人,然後自己默默上台面對一頭霧水的聽眾;甚至邀請人自己忘記日期,我到了之後醫院唱空城計...
十幾年來幾百場的演講,各種狀況我都遇過。
金門是我第一次到離島演講,主辦方幫我訂好了來回機票以及當天晚宴,我的想法是搭個計程車到住宿地點,晚餐前在附近走走,隔天演講是中午,所以早上我可以在飯店做事情,或是查查景點,向觀光客一樣簡單逛一下。
走出機場,居然有大陣仗的接機,我從來沒看過「歡迎傅志遠醫師」的牌子出現在機場過。
放了行李,院方長官很熱情地帶我參觀整家醫院,真的是整家醫院,從急診到手術室到加護病房到病房,其實我只是個來演講的講師,這種規格的接待令人受寵若驚。
「明天早上九點,我們來接你,在演講開始前帶你在金門走走。」餐後送我回飯店,長官們已經幫我安排好隔日行程。
隔天我們走訪了許多古蹟,令人感動的是長官親自向我解說各種建築的故事由來,回程往演講廳的路上,我只是順口問了一句:「我聽說金門有一家『花崗石醫院』,跟現在的金門醫院一樣嗎?」
「不一樣,我帶你過去看。」我們的車子馬上轉向,只因為我多問了一句。
演講的過程當然是愉快的,之後我也得趕緊回台灣,與其對接待的規格感到驚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份熱情與情意,一種「很重視你」的情意。
謝謝金門,很開心的兩天一夜。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比例
上週有一個阿姨,肚子痛了一個月,在兩家醫院看過都說沒事,痛到受不了來我們急診,影像看起來是腸子有一段扭轉,或許還不到壞死的程度,但不開刀就是不會好,也可以解釋她反覆的疼痛。
於是我建議手術。
阿姨講話口齒不清,旁邊的人是他鄰居,一直問我手術有沒有補助,因為阿姨本身是低收入戶又沒有家屬。
「先治病吧!錢的問題再說。」我的工作是醫療,帳務的事有專人處理,更何況這個病也不是沒錢就不治了。
開完很順利出院,據社工說他做資源回收,一個月的收入只有幾千塊。
今天又是鄰居陪她來門診拆線,肚子已經不痛了,而且胃口也越來越好,阿姨口齒不清只是一直對我笑,他的鄰居很感謝我。
「這沒什麼,就是治病而已。」對於他的感謝,我禮貌性地回應,準備結束看診。
突然他的鄰居拿了一個信封要給我:「醫生,這是我們要感謝你的~」
看到他的動作,我很反射地彈開,我不收紅包,也很難想像現今還有病人會包紅包給醫生:「你拿回去!我不收這個!」
「是真的很感謝你,我們去兩家醫院都沒說要開刀,你一開完就好了,還幫他申請到補助,我想說給您一個心意...」
「不用給我,不然你就給她好了,她不是低收入戶嗎?」
送走他們,我突然有些感慨,我不知道信封裡有多少錢,我不收也不在乎,但對低收入戶來說應該是筆額外的付出,連吃飯都有困難的病人,居然在開完刀後要包紅包給醫師。(有些病人會在開刀前包,希望醫師多費心,開完刀都好了,照說是不會再有這種想法)
錢我沒收,但是這個感謝我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