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做父母的

今天的第二次星巴克。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一樣,有著接送與等待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的咖啡廳人生,當把孩子送到某個教室或活動場,我們就在附近找家咖啡廳坐著等他們結束,接下來可能是回家,可能是下一場。

身為父母,我們會為孩子做到什麼程度?儘管嘴上常罵他們、威脅他們不管他們了,可是身體行動還是父母本性...

彼得兔的國際學校有期末舞會,現在的小孩子花樣可真多~每個家庭都用心打扮與準備,因此史迪普也很早就開始幫青少年男生張羅西裝禮服,Peter Fu預約了今晚舞會前的設計師,要幫他把頭髮弄帥一點參加活動...

造型師預約三點,四點多應該可以弄好,Peter Fu帶他先簡單吃點東西,五點半把他送進會場,然後我先回家,晚上九點舞會結束再接他。

時間都抓得剛剛好,每件事情都照計畫走,髮型弄得帥帥的,彼得兔本人跟Peter Fu都很滿意,我們決定四點到五點這段時間去星巴克,他吃點東西墊肚子,我把電腦打開處理一些文件。

為了確定舞會的地點,我把史迪普傳給我的會場資訊再看一遍,雖然我知道在哪裡,但要是搞錯可不得了~

通知單上有一句話:「憑票入場。」

於是Peter Fu抬頭問彼得兔:「你的票呢?」

彼得兔愣了一下:「在你那裡吧!」

「怎麼會在我這裡?我的任務簡報裡只有接送,我是現在才看到門票資訊。」

「你藏起來了啦!快拿出來~」彼得兔繼續喝他的星冰樂。

Peter Fu不想理他,自顧自打給史迪普:「門票是不是在家裡?」

「對。」

彼得兔非常驚慌:「那怎麼辦?」

「怎麼辦?回家拿啊!我實在受不了你~自己的事都不上心。」嘴巴唸著他,Peter Fu站起來把只喝兩口的咖啡放到回收區,直接往停車場走。

所以中間多了一段台北塞車回林口,再從林口塞車到台北,比預定時間晚幾分鐘抵達會場,彼得兔總算放心,可是他老爸累死了~

「我在這附近喝咖啡等他好了,我沒辦法再塞車回去,沒多久又塞車出來...」

天下父母心。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將進酒

我們一家人開車出門,彼得兔在後座自言自語說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Peter Fu叫住他:「你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誰說的嗎?」

兔:「不知道。」

P:「吼!你很遜耶!這是李白的『將進酒』。」說完Peter Fu很流利地開始背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

一時間史迪普、彼得兔與彼得水都安靜了,他們知道這方面他老爸很厲害。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Peter Fu意猶未盡地一路背到最後一句,突然被史迪普打斷:「五花馬是賣水餃的。」

「對對對,我吃過。」彼得兔這時跟著搭腔。

「他們的牛肉捲餅很好吃!」彼得水再補一槍。

P:「..........................」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里程碑

 


今天拿到部定證書了,從2007年入行到現在,十四年的時間不長也不短。

我所服務的機構規定比較特別,醫院有醫院的教職認定標準,學校也有學校的認定標準,我在2021年就在院內晉升為教授,不過教育部部定的證書晚了三年。

然而業界也都知道,我所服務的醫院對教授的晉升非常嚴格,所以當我成為院內的教授醫師後,雖然還沒取得教育部部定的資格,但是同業不會懷疑我的學術能力,我自稱教授也合情合理。

但這畢竟是我們內部的認定,今天拿到國家的證書,即便已經沒有三年前晉升的喜悅,也總算是達成了一個里程碑。

坦白說,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走進學術圈,當年只是想當外科醫師,會開刀會照顧病人,薪水夠用,結果就誤打誤撞走進研究這條路。也或許令當年瞧不起我、認為我是學渣不讀書的同學跌破眼鏡...

人生很長,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轉彎,轉過彎又會開始什麼樣不同的人生。

這張證書算是給過去十多年的一個肯定,但絕不會是終點,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我還是兢兢業業繼續努力。

#寫完這篇文章就回頭改學生的論文

不要擔心

回應一下幾位「很擔心小孩」的媽媽,對我前篇文章的指教:基本上,一個人的行為會反映出他的內心。

小孩在半夜從床上掉下來撞到頭,做為家長會擔心是非常正常的事,彼得兔受傷的時候,我自己是外傷醫師,也是擔心個半死。

很擔心的處置是什麼呢?應該是看醫生吧!

如果父母半夜帶小孩來掛急診,不會有人嫌你小題大做(至少我不會),就算未必須要做太多檢查,讓醫生看一下,聽醫生說一句「沒關係,再觀察」也有意義。

不過當小孩受傷之後,接下來的動作是因為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帶小孩很累,而決定先睡覺,這就代表了你認為睡覺比小孩的傷勢更重要,你重視自己的休息大過小孩可能有的腦部傷害。

終於早上睡醒了,接下來也不是來看醫生,而是先去上班,這代表的是你認為工作比小孩的健康重要。

睡了一個晚上,上班上了一天,終於有空了、不累了,帶小孩來掛急診要做檢查,你這樣跟我說你很擔心?

任何外傷都有所謂的黃金救援時間(如果小朋友真的有事的話),錯過這個時間可能會有無法挽回的傷害甚至死亡,結果黃金救援時間的前幾小時不是在醫院,而是在被窩,後面幾個小時也不在醫院,而是大人在公司小孩在學校....過了快一天之後說很擔心怕腦袋有問題?

我很少在網路上批評什麼事或罵什麼人,只是喜歡分享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特別的人、事、物,就像有些嘴上(或文字上)表達很擔心小孩,但是行為反映的是「應該還好,可以等」~

有時候我會遇到「一受傷就馬上來掛急診的父母」,在我說明「不用太擔心,再觀察」之後,會跟我說不好意思,我反而會阻止他們:「千萬不要說不好意思,你很擔心是正常的,會來醫院也是正常的,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告訴你不要擔心。」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豆腐心

下課比較晚回家的彼得兔,在路上我問他晚餐要吃什麼,他說不知道,手機遞給他要他自己從APP叫餐又說吃膩了。

回到家他突然說想吃泡麵:「我吃泡麵好了,很好吃,而且很久沒吃了。」

「泡麵不健康。」我第一個拒絕他。

「我上班很累,不想一回來還要煮東西。」史迪普也拒絕他。

接著他連續被我和史迪普炮轟吃泡麵這件事。

講完之後我就進房間打開電腦做事,然後我聽到史迪普拿鍋子的聲音:「你要吃什麼口味?吃幾包?」

媽媽都是刀子嘴豆腐心。

給予尊重

之前有個重大外傷的年輕人,同時有腦部、胸部腹部的出血,手術搶救後存活下來,然而腦傷卻有後遺症,病人一直處在沒有醒來的狀態,多次追蹤的腦部影像,也判斷有著難以復原的傷害。

住院中我花了很多時間,向他的家長說明這個結果,應該說是花時間讓他們慢慢接受這個結果。

「真的不會有奇蹟嗎?」他的父親很憂愁。

「我不敢說沒有,但是我沒有遇到過,也不要有這樣的期待。」雖然很無情,我還是得嚴肅談這件事。

「我可以請師父來病房幫他誦經嗎?有朋友介紹密宗師父,據說很靈。」病人的媽媽問我。

「基本上只要不影響其他病人,我是沒有意見。」

我本以為他們是說說而已,幾天後真的有好幾個穿喇嘛服裝的師父來醫院,不過他們住單人房,所以門關起來倒也不會打擾其他人。

側面聽說,一趟要給功德金好幾萬,就醫學客觀來看是一點幫助都沒有,雖然他母親堅稱有看到手動了一下...

「醫生,你勸一下他爸爸媽媽啦!他們也不是很有錢,可是每次都是幾萬幾萬送出去~」有一次看護阿姨忍不住跟我抱怨。

「我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治療,家屬有權利選擇其他方式。」這是我回答阿姨的話。

偶然看到網路一篇文章,是某個曾經是我的病人,後來因為癌末過世,他的家人寫下許多陪同抗癌的心得,讓我想起當時的某個場景。

由於手術、化療都已經沒辦法控制癌症,所以我能提供的,就只剩緩和醫療,以減緩症狀為主。

某天病人的先生問我:「我想給他吃xx中藥(似乎是某種民間配方),可是我兒子很反對,認為沒用又是騙錢的,你覺得呢?」

「這種配方我不懂,不過你想讓他吃的話,我不反對。」

「你不反對?我以為你也會阻止我們....」

「坦白說,我個人是不相信,不過我也已經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治療,沒道理阻止你。」

多年過去,我都還是這個邏輯,身為醫師,就在份內做好自己該做的,病人或家屬有任何選擇,都應該給予尊重。

我不相信不等於別人也得不相信,我覺得沒用不等於真的沒用。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金門快閃

熱情,是我對金門的第一印象。

我所服務的機構長期與金門醫院有業務合作,很多同事都來金門支援過外傷醫療工作,我總是在大家的聊天中,拼湊出對金門的想像,直到這週應邀演講,我才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塊土地。

過往我有很多演講經驗,多半是演講前半小時抵達,邀請方主管接待寒喧,用個簡餐喝杯咖啡後就開講;有些跨縣市演講,主辦方會幫我安排住宿與晚宴,隔天一早派車來接...

對邀請單位的禮遇,我銘記在心,能夠回報的就是好好準備、好好講,不辜負邀請者的心意,讓他在同事面前有面子,覺得這個講師還可以。

至於有些莫名其妙的單位,就不多提了~舉凡主持人搞不清楚我是誰,亂介紹一通;我到了會場沒有主持人,然後自己默默上台面對一頭霧水的聽眾;甚至邀請人自己忘記日期,我到了之後醫院唱空城計...

十幾年來幾百場的演講,各種狀況我都遇過。

金門是我第一次到離島演講,主辦方幫我訂好了來回機票以及當天晚宴,我的想法是搭個計程車到住宿地點,晚餐前在附近走走,隔天演講是中午,所以早上我可以在飯店做事情,或是查查景點,向觀光客一樣簡單逛一下。

走出機場,居然有大陣仗的接機,我從來沒看過「歡迎傅志遠醫師」的牌子出現在機場過。

放了行李,院方長官很熱情地帶我參觀整家醫院,真的是整家醫院,從急診到手術室到加護病房到病房,其實我只是個來演講的講師,這種規格的接待令人受寵若驚。

「明天早上九點,我們來接你,在演講開始前帶你在金門走走。」餐後送我回飯店,長官們已經幫我安排好隔日行程。

隔天我們走訪了許多古蹟,令人感動的是長官親自向我解說各種建築的故事由來,回程往演講廳的路上,我只是順口問了一句:「我聽說金門有一家『花崗石醫院』,跟現在的金門醫院一樣嗎?」

「不一樣,我帶你過去看。」我們的車子馬上轉向,只因為我多問了一句。

演講的過程當然是愉快的,之後我也得趕緊回台灣,與其對接待的規格感到驚訝,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份熱情與情意,一種「很重視你」的情意。

謝謝金門,很開心的兩天一夜。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比例

上週有一個阿姨,肚子痛了一個月,在兩家醫院看過都說沒事,痛到受不了來我們急診,影像看起來是腸子有一段扭轉,或許還不到壞死的程度,但不開刀就是不會好,也可以解釋她反覆的疼痛。

於是我建議手術。

阿姨講話口齒不清,旁邊的人是他鄰居,一直問我手術有沒有補助,因為阿姨本身是低收入戶又沒有家屬。

「先治病吧!錢的問題再說。」我的工作是醫療,帳務的事有專人處理,更何況這個病也不是沒錢就不治了。

開完很順利出院,據社工說他做資源回收,一個月的收入只有幾千塊。

今天又是鄰居陪她來門診拆線,肚子已經不痛了,而且胃口也越來越好,阿姨口齒不清只是一直對我笑,他的鄰居很感謝我。

「這沒什麼,就是治病而已。」對於他的感謝,我禮貌性地回應,準備結束看診。

突然他的鄰居拿了一個信封要給我:「醫生,這是我們要感謝你的~」

看到他的動作,我很反射地彈開,我不收紅包,也很難想像現今還有病人會包紅包給醫生:「你拿回去!我不收這個!」

「是真的很感謝你,我們去兩家醫院都沒說要開刀,你一開完就好了,還幫他申請到補助,我想說給您一個心意...」

「不用給我,不然你就給她好了,她不是低收入戶嗎?」

送走他們,我突然有些感慨,我不知道信封裡有多少錢,我不收也不在乎,但對低收入戶來說應該是筆額外的付出,連吃飯都有困難的病人,居然在開完刀後要包紅包給醫師。(有些病人會在開刀前包,希望醫師多費心,開完刀都好了,照說是不會再有這種想法)

錢我沒收,但是這個感謝我收到了。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欣慰

我的老病人不多,但是每個都印象深刻。

由於專科屬性的關係,我的病人多半都是「一次性事件」,例如某個緊急疾病或是外傷,因此治療期程通常不長,可能是康復重返社會,也可能病(傷)太重死亡。

需要長期追蹤的不多,能夠相處與建立感情的機會也不多,我早已習慣這樣來來去去的關係。(甚至曾經有被病人認出來,某年某月我幫他開了什麼刀,但因為只相處了幾天,所以我完全記不起來~)

相反地,還是有幾位長期追蹤的老病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一直跟著我。每回一到急診就會請醫師指定會診我,當我接到電話一聽名字後:「好!住院,住我這邊。」

他們的大小事情都是我在打理,我常跟這些病人開玩笑:「我看除了我,應該沒有人瞭解你們的病情,大概也不會有人有興趣或有辦法重新認識你們的病....」

甚至有病人跟我說:「我的命是你的!」

就這樣維持與他們的關係,時間單位是以十年起跳。可惜人會老、人會越來越脆弱,終究走到最後一步,隨著時間過去,這些老病人(某種程度也是老朋友)會慢慢離開。

每一次遇到這種事,我會很難過。雖然在我的工作過程中,病患死亡是很常見的事,基於專業與職責,我只會做自己該做的事,可是這些老病人就跟朋友一樣,有時候想到再也聽不到「傅醫師,我又來了~」會覺得心頭酸酸的。

去日本旅行前有老病人住院,這次狀況不太好,恐怕是最後一次住院,離開前我與同事交班,也請家屬放心,同事會認真照護。

然而在日本卻收到同事簡訊,病情急轉直下.....

下飛機把行李拖回家,我跟史迪普說:「我去一趟醫院,看個病人。」雖然我的出現,對病情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我想去看看,不管是看病人還是看朋友,就是去看看。

幾天後他離開了,對家屬來說,平平靜靜沒有痛苦,是悲傷中的欣慰;對醫師來說,最後一段路是在我這邊走完,也是一種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