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間接治療

門診來了一個很久之前讓我開過刀的病人,看電腦紀錄已經超過一年沒回診,當時他因腸穿孔,所以切掉一截腸子再重接起來。

「好久不見,最近如何?」通常這類病患不需要長期追蹤,所以隔了一段時間又回診,可能是有新的問題。

「我想請你幫我安排高壓氧治療,我去很多診所都要我自費,我想說之前是給你開的刀,你應該可以幫我申請健保。」

「高壓氧?」一時間我有點疑惑,因為這非我專長,我的病人也不會是做高壓氧的族群。

「對,這一年多來肚子偶爾還是會悶悶的痛,我在想會不會是腸子沒長好...」

「這你不用擔心!腸子沒癒合你根本不能吃東西,也出不了院。開過腹部大手術,偶爾有些疼痛是正常的。」雖然高壓氧我不懂,但是腸胃道的問題我是可以自信地回答。

「我想說,用高壓氧來幫助腸子癒合。」

「沒有這種治療,就算有你也不需要。而且隔著肚皮,你要怎麼讓高壓氧噴到腸子?」

「對吼~」

#大家來幫忙想想辦法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晃動

無論是急診還是門診,最難處理的都是小朋友的傷口,在急診必需在大哭大鬧中縫合,還必需一起安撫旁邊著急的家長,門診拆線理論上是不會痛,不過小孩通常還是會因為害怕而大哭大鬧。

有個兩三歲小弟弟,頭皮撕裂傷在急診縫了幾針,這天來我門診拆線。

頭皮拆線算是簡單的,因為傷疤藏在頭髮裡,沒有美觀問題,一般我們都可以用粗線縫合,比起臉上為了美觀而使用的超細線,要把線頭剪開抽掉容易得多。

可是小朋友一躺上診療床就開始亂動大哭,我示意爸爸把小朋友抓好:「麻煩你幫我安撫他一下,我很快。」

爸爸很配合地跟小朋友說:「醫生說很快!我們來看卡通!」說著拿出手機讓小朋友看影片,可是小朋友完全不買單,繼續大聲哭鬧。

「喔~~不哭不哭~把拔拍拍....」爸爸使出另外一招,用哄小孩睡覺的方式拍拍他。

小孩不哭了,但是我沒辦法動作。

「這位爸爸,麻煩你拍小力一點,小朋友的頭一直晃我沒辦法拆.....」

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

昨天是開了一天一夜的值班日,照說今天應該休息一下,至少不該再排手術。原本的計畫是早上查完房休息一下,中午有個重要午餐會,下午幫學生上課,雖然沒有臨床業務,但仍有許多研究教學與行政事務。

結果我一整天都待在病房與手術室。

有個前一天接受手術的病人出了狀況,有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身為外科醫師,一定都會遇到併發症,而處理併發症最困難往往不是醫療本身(當然一定也不容易,因為通常是病情複雜的病人才會出狀況,而併發症往往把本來就困難治療的病人搞得更複雜),而是「外科醫師自己的內心」。

很多時候在做事後檢討時,看別人的問題都很客觀,幾乎不假思索地點出何時是該積極處理的時間點,接著是提出「為什麼沒有及時再次手術」的疑問;然而當併發症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即便我也不算不資深,仍然會有些猶豫。

特別是當病人介於「需要再此手術」與「保守治療觀察」之間,很考驗著外科醫師的經驗、技術與內心。

或許學理上理智上知道,應該要再次手術以解決問題,然而身為主責醫師,要向病患家屬開口再次手術,無疑代表前次手術沒有處理好,又或存著「再看看,或許會過關」的僥倖心態。

然而我自己也常跟年輕醫師說:「發生併發症本身是手術風險,好好處理就行,但若是『併發症處理不當』,就會令自己陷入麻煩~」

家屬免不了對再次手術有抱怨或質疑,但該當機立斷再次進手術室處理還是得做,只要最後結果是好的,那也不過就是抱怨一下;但若一時駝鳥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導致後面一發不可收拾,那要面對的恐怕就不只是抱怨....

由於病人恢復不如預期,我取消了今天所有的會議與教學,在病房看他好幾次,克服了心中的障礙後,很明確地向病人與家屬說明現在遇到的狀況,以及需要再次手術的理由。

病人理解也同意了,我馬上安排手術。

再次走進手術室時,雖然手術還沒開始,但是心情反而輕鬆不少,因為我知道好好處理,問題都會解決,先前的猶豫與為難都是多餘的。

最長的一日。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病情說明

「其實也未必那麼絕望,還是有些例外....」

在我的工作場域,有很高的比率要跟病人說「壞消息」。

不同於大部份的疾病,通常是經過一連串檢查與評估,在不緊急的狀況下,醫師可以慢慢地讓病人或家屬理解,病情恐怕不樂觀的事實;然而我與病人多半的初次見面是在急診,往往在很短的時間、病人與家屬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我告知接下來的「壞消息」。

或許是毫無預警接到警方電話,趕到醫院瞭解自己家人出車禍的狀況,然而看到的卻是被插管、急救、甚至重度昏迷與接近死亡狀態;或許是腹痛來掛急診,在沒料到自己生了重病之時,卻被告知需要緊急手術,有高度死亡風險,或是造成腹痛的原因不是一般疾病而是腫瘤。

基於職責與風險管理,我不能讓病人對病情有錯誤期待,所以一定得直話直說,迂迴婉轉不適用於此。只是話雖如此,「感受」這回事我覺得也很重要。

前陣子有個病人,因為全身黃疸腹痛來掛急診,雖然病人自述有膽結石多年,但是電腦斷層影像一看就知道不是結石造成阻塞,而是胰臟腫瘤,而且似乎已經侵犯周邊的大血管,手術切除的可能性極低。

「全身發黃的情況多久?最近胃口如何?體重有沒有下降?」一連串的問題與病人的回答,都與腫瘤的症狀相吻合。

「很多年前我就有膽結石,當時有醫生建議我開刀,以免造成阻塞,所以我想就趁這次來開刀吧!」病人一直覺得自己的問題是膽結石造成。

「沒那麼單純。」我把病人與他太太請到電腦銀幕邊,向他說明目前發現的腫瘤。

「腫瘤?那是良性還是惡性?」

「幾乎沒有良性。」

「那我們是不是快點安排手術?早期切除就可以一勞永逸?」

「需要先住院做更多評估,不過就目前的影像看起來,手術可能無法完全切除,恐怕要用化療與放射線治療。」

我們的對話暫停在這裡,氣氛相當凝重,從他們的表情看起來,不是不相信我,只是不相信突然發生的變局,以及與自己原本預期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結果。

「那我可以活多久?」

「這個問題我沒辦法現在回答,畢竟檢查還沒做完,治療也還沒開始進行。」雖然我心理有答案,不過前面已經把話說到底,現在是拉回來一點的時候。

「我知道你的心情一定不好,不過也不用那麼絕望,這只是初步判斷,或許我是錯的,我也希望自己是錯的...又或者說,還是有病人對治療的效果不錯......」

在多年說明病情的經驗中,最後這一段是他們最聽得進去,也是不被打垮的關鍵。

難怪一直以來,「病情說明」都是臨床醫師一門困難的學問,甚至可以說是藝術,時至今日我也還在摸索與學習。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1 x 2025

2011年,「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出版,我從部落客正式成為有實體出版品的作家,本來只是無心插柳的興趣,也以為大概就只會是「一本作家」而已,也居然這麼寫文章寫了十五年。

這十五年寫了四本醫療散文「拚命」、「醫生不醫死」、「醫人三角的獨白」與「銀蛋彼得」,兩本小說「沉默的希望」與「光明再現」,數不清的網路文章與報紙專欄。

十五年來,我很拚命,拚命在臨床工作、拚命在醫學研究、拚命在醫學教育,拚命再每個我認為需要投注心力的領域。

也包括文字創作。

曾經覺得醫病關係的散文已經寫到瓶頸,轉向小說創作,然而長篇故事的難度與來自消費市場的考驗,一度令「沉默的希望」沒辦法問世,然而在突破自我寫作困境後,竟也獲得了市場認可,除了接續第二集的「光明再現」付梓,接下來「白衣聖殿」與「神魔一念」也都已排進出版計畫中。

就跟動手術一樣,越練習越厲害,越開刀法越利,寫作也是個需要練習與累經經驗的能力,創作固然需要靈感天份,然而文字使用的精練程度,真的必需靠一字一句不斷書寫而來。寫作十五年,不可以再說自己是素人作家,寫作也不應只停留在玩票性質的興趣。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會發現許多其實可以寫得更好之處,這次的增修改版,便是給用自己累積十五年寫作能力幫過去的自己打分數。

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許多用詞也必需隨之跟上時代,當年還有「護士」這個用法,新版便已全面改為「護理師」;有一篇討論2007金融海嘯時期自殺的傷患,或許很多年輕讀者已經無法理解當年的時空背景;手術執行的場域,行內常會使用口語的「開刀房」,但這個名詞確實沒有「手術室」正式...

更重要的是,2025年回顧2011年的作品,作者已不是那個剛入行的年輕主治醫師,或許對工作、對生死、對不理性病患,心境與態度都出現轉變(可以說是成長,也可能是年輕時所認為的沉淪)。

2025新增修訂的改版,換了新的封面,換了新的序文(一位仍是第一版就有的陳教授,只是當當年他是我的直屬長官陳副院長,現在已經是台北醫學大學體系董事長,另一位新邀請的是我長官與同事,現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謝奇勳教授),修訂了不合時宜的名詞與故事,加了作者十五年後的心境轉折,還有幾篇病人後續故事的發展,更有著全新的故事...

從2011的拚命讀到2025的拚命,讀的是一個外傷醫師的蛻變,讀的是一個作家的成長。

2011年我認真拚命,2025年我依然拚命!

#拿到書的朋友拍張照 #徵求有同時兩個版本朋友的兩版合照 #網路書店即刻下單 #實體書店明天上市

輕症看診

收假後的第一天上班,就遇上急診炸裂,整個下午病人掛號沒停過,中間不時是複雜的重大外傷或多重外傷。

所以我一直工作著,就算屁股離開座位,也是去看某個病人或做某項治療。

有個年輕人機車事故,剛掛好號便走到我的座位前:「我沒什麼大事,就是一些擦傷,然後幫我開張診斷書就好。」

「好,那你旁邊稍等。」我幫他開了一條藥膏,請護理師幫他換藥的時候將傷口拍照存檔(本院標準程序。)

「可以先幫我處理嗎?我趕時間。」

「等一會兒吧!現場病人這麼多,你又不是沒看到,我也沒閒著。」

於是他默默回去座位,這當中我們在處理連續來了兩個的頭部外傷昏迷傷患,我一直在自己的座位與急救室之間穿梭。

總算我坐回位置,打開電腦要完成病歷記錄和開立醫囑,他又湊近我這:「我很快,先幫我弄一下我就可以走了,我很輕微還要等那麼久喔?」

「就是輕微才要等。」我頭也沒抬地跟他說。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襪子旅行

旅行結束,準備登機,這次沒買紀念品、沒買精品,但買了點特別的小東西。

今年的歐洲外傷醫學會,在德國的一個小鎮舉行,阿姆斯特丹是飛機降落地點,但是我來過不少次,所以這次本來就沒有在這個城市停留的打算,只是因為抵達時已經是晚上,再拉著行李搭火車太麻煩,所以就在機場住一晚,隔天去布魯賽爾,接著再搭火車去小鎮開會。

不過後來我還是改進市區,因為要幫史迪普買襪子。

去年我們來的時候,偶然逛到一家襪子店,他覺得設計別緻品質也不錯,所以我改變旅行計畫,專程來買襪子。

這是我在阿姆斯特丹唯一的行程。

Google地圖說十一點營業,我十點四十就在附近閒逛等開門,沒想到時間一到門居然沒開,當時我真的很怕白跑一趟~(照歐洲人隨興的個性,搞不好說不開就不開)

於是我到附近餐廳點杯飲料坐在路邊等,還好後來開門了。

我一衝進去就跟老板說:「我要拍照可以嗎?我太太在地球另一端要挑襪子。」

老板開心極了,他說自己曾經在精品店看過有人用視訊,幫他的朋友買東西,沒想到自己的店也會有人這樣做。

結帳的時候他問我來自哪裡,其實這種問題老外常問,我雖然會回答台灣,不過我不太期待他們知道,要不就是點頭微笑(假裝)知道。

「台灣。」

「Oh,101 tower!」

聽老板回我這個,他可能是真的知道。

旅行有很多面向與樂趣,不見得都在觀光景點或所謂的名產,雖然只有半天,但是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小旅行。

#蕃茄醬襪子明明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