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底氣

我常覺得行醫很像玩遊戲,隨著時間過去旅程經驗值增加,各種能力就會獲得升級。

很多能力都必須靠時間來換,年輕的時候就是學不來,資深一點自然而然就具備了。不只是知識或技術,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與底氣。

十多年前我在台中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我的直屬長官是副院長,後來他因為個人生涯規劃離職,所以最後幾次門診讓我幫他代診。

副院長自然是副院長,就是當地名醫,所以很多病人慕他之名來掛號,也有很多長期追蹤的老病人。

病人一進來看到不是副院長,而是一個年輕主治醫師,臉馬上就垮下來了~

跟他說明副院長回台北了,把病人轉給我,病人很不客氣地說:「我就是專程來給副院長看的!」或是直接問「你會看嗎?」

要不就是用很酸的語氣說:「那你如果會看的話,就給你看吧!」

我已經忘了當時是怎麼回答病人的問題,只記得那幾次的代診,是我行醫生涯中排名前幾名不開心的經驗。

前幾天有個同事臨時有事,請我幫他代班一次門診。

我當然可以理解,病人想要給自己的原主治醫師看診,或是發現是其他醫師代班時的失望。坦白說,我也只是臨危受命,病人不想給我看,我還不想看咧~

也是有病人露出猶豫與不太開心的表情。

「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直接離開,下週再來,我可以幫你退掛號;一個是就讓我幫你看,你自己斟酌。」

「我知道你不想給我看,其實我也不想看,我純粹是基於道義幫同事忙而已。」

我跟病人講的也是肺腑之言,今時今日,我也不必委屈病人或委屈自己。

最後病人還是給我看了(其實也不過是胃潰瘍術後追蹤而已),病人的兒子跟他說「來都來了」....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瘋狂世界

有一天早上史迪普開車載Peter Fu跟彼得兔。Peter Fu跟史迪普要去醫院上班,彼得兔要在中途下車搭捷運。

大清早的上班時間,馬路上車非常多,捷運站又在馬路的另一邊。史迪普很為難要如何快速靠邊,讓彼得兔下車,以免擋到後車,然後還得快速切換回內線,準備接下來左轉。

P:「不然我們就直接開內線,讓他從左邊下車,跳到中間分隔島上,這樣我們就不用靠邊了~」

史:「不要亂講啦!車子一直在前進耶,而且內線怎麼可能放人下車?」

P:「那就慢慢減速,不用到完全停下來,只要速度慢一點,他就可以跳下去,頂多往前翻滾幾圈就可以安全著陸。」

兔:「好耶~這樣比較快!」

史:「你們要不要聽聽你們在講什麼?為什麼我必需跟兩個白癡講話?」

P:「欸,這不一定喔!如果有一個人,覺得全世界都是白癡,只有自己最聰明的時候,說不定自己才是瘋狂的那一個~」

史:「那你跳。」


人情義理

讓我們來弄清楚「歡迎」和「邀請」的不同。

幾個月前我接到一封信,是某個雜誌主編親自寫信跟我「邀稿」,表示有一個專欄很適合我的文章,希望我能投一篇稿子給他們。

這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對方要的主題我也有很多素材可以寫,所以我很爽快地答應了,雙方也講定最後交稿時間。

中間我雖然很忙,但是仍努力在期限前把稿子交出。

點選「確認送出」那一刻,我鬆了一口氣,雖然寫作不難,但它就是一件事,在有交稿期限的狀況下,我還是在有點壓力之中把它完成。

後續我根本忘了這回事,反正每天都有文章要寫,論文、網誌、報社專欄、小說、劇本...

今天收到一封信:「閣下文章經審查未予通過,建議修改後重新投稿」。

這件事讓我整個氣炸,直接請教對方「是你主動跟我邀稿,還把我退稿,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雜誌主管打電話,跟我說明「只是請人幫忙審稿是否有錯字之類,不影響刊登」~

我告訴對方:「沒關係,那就不用刊登了,我的東西不夠好。」

在我的認知裡,『邀稿』跟『歡迎投稿』是不一樣的。很多期刊(無論學術或非學術)常會發出信件邀請投稿,我收到的時候會評估自己的時間與文章品質,來決定是否投稿,也可以接受可能被退稿的事實。

可是「主編來信邀稿」,我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對方提出邀請,我答應了,雙方協議就成立:我有義務如期交稿,對方有義務刊登。

豈有前面拜託我惠賜一篇稿子,後面說審查不過退稿之理?

其實那本期刊我聽都沒聽過,文章刊在上面我也很懷疑有沒有人看,如果我真的希望文章被人看到,有太多的平台可以讓我發表。

今天的狀況就彷彿被求婚,然後我答應之後,對方才說考慮之後不結婚了....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休養時間

可能有一件事要弄清楚:病人因為某個疾病或某個外傷,因此需要休養(可能是工作請假、可能是保險理賠、可能是訴訟賠償),基本上休養天數,是由醫師來決定的。

無論是否合理(其實身為醫師,我自己也覺得很不合理,病人要休養多久關我什麼事),但是沒辦法,診斷書要醫師開,因此醫師要負責,因此醫師可以做決定。

今天病人來門診開診斷書,手上有個傷口當時縫了幾針,他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幫我寫休養兩週,因為那時候我請了兩週在家休養。」

「傷口癒合不用休那麼久。」

「那怎麼辦?我假都請了,人資要我提供診斷書。」

「換醫生或是換工作。」

事後諸葛

很多時候,病患與家屬會有的不滿(甚至興訟提告),都是抱怨「沒有及早檢查出xx疾病」、「延誤診斷」、「診斷錯誤,誤診」...

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案例,醫療絕對不是完全不會出錯。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個案,我想談一個「病家很常拿來做為指控誤診的理由」。

病人可能因為某個症狀就醫,然而卻沒檢查出某個疾病,可能是後來病情惡化、或是到了另一家醫療院所,才被發現是某個疾病,因此指責一開始診治的醫師誤診。

聽起來滿有道理的,我知道我的讀者當中也不少民眾,我相信認同上述邏輯的一定不少,又或者說在那個憤怒的當下,直覺就是覺得自己的病情被擔誤了~

舉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急診常遇到撞到頭的病人,要不要做檢查,常是醫師與病人意見不同的地方。病人很擔心想做檢查,醫師則依據當時的臨床症狀、現行醫療指引,甚至是所屬機構的醫療量能,來決定是否安排檢查。

現在的醫師都很怕被告,所以如果被判定「不需要做檢查」,一定是症狀完全不符合檢查條件(例如只有一點頭痛頭暈~)、目前的國際處理標準都只是建議觀察,或是這家醫院沒有電腦斷層。(有些醫師會跟病人說,要做檢查請去大醫院~)

問題來了,即便如此,還是有極低機率的狀況,可能有潛在或是遲發腦出血,一旦遇上這種極端案例,家屬回頭指責醫師「沒做檢查,所以誤診」,這到底有沒有道理?

更別說現在還有病人拿著用Google或GPT查「腦出血該如何診斷」,用裡頭列出的一大串檢查來質疑醫師為什麼當時沒有提供?

這不只是事後諸葛,而且是倒果為因。

以醫療診斷來說,醫師需要先考慮的永遠是「最常見」、「最可能」與「最致命」。

例如病人主訴胸痛,醫師第一個要排除的一定是心肌梗塞,因為心肌梗塞會死;例如病人主訴咳嗽有痰,通常會往最常見最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感冒)先去評估。

當然你說咳嗽有痰,有沒有可能是癌症?當然可能,但在那個當下到底是先考慮感冒還是考慮癌症,如果上網路查資料,得到「肺癌的表現可能是咳嗽有痰,應該做電腦斷層來檢查」的結果時,難道每一個咳嗽有痰的病人,都必須做電腦斷層來排除癌症?

想像一下你在牌桌上打牌,「知道對手底牌」的狀況與「不知道對手底牌」時,出牌策略一定不一樣。

不知道對手底牌時,你只能憑桌上的牌面、對手的表情與自身的經驗,一張一張打出有勝算的牌。

但如果知道對手底牌是方塊二,無論牌面有多大,表現得再有自信,那我們出牌一定是一路跟到底;反過來說,當知道對手底牌是同花順時,無論自己的牌有多好,應該是蓋牌認輸...

當病人用後來的診斷,去問Google或GPT「xx病該做哪些檢查時」,網路給出的答案就是建立在已經知道底牌狀況下的策略。

其實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寫這篇,可能是看了太多網路上病人對醫療的抱怨,拿著GPT查出的東西來質疑,連帶讓我心情不好。

我不確定能不能讓需要聽懂的人聽懂,不過我覺得這該講。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有話直說

「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這是我在診間很常跟病人說的一句話,與其拐彎抹角扭扭捏捏,明白跟我說就好了。

有個病人撞到胸口,急診的X光顯示斷了一根肋骨,一週後來我的門診。

病:「我到現在還是很痛。」

P:「會痛一陣子,我再開藥給你吃。」

病:「那我這樣可以上班嗎?」

P:「能不能上班,是看你的工作型態與對疼痛的耐受度,所以你可以自己決定。」(我其實已經聽出端倪)

病:「那你覺得我需要休息嗎?」

P:「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

病:「你可不可以幫我開一張診斷書,說建議休養幾天...」

直說就好。

另一個老人被車撞,輕度肝臟撕裂傷,沒有手術,單純住院觀察幾天,然後沒事出院。

回診時家屬推著病人進來,第一句話就告訴我:「阿罵精神很差,現在都站不起來。」

P:「需要一點時間,慢慢會好。」

家:「我們家人都要上班,阿罵在家沒有人顧。」

P:「你直接跟我說你的訴求,我才能決定要怎麼幫你。」(大家看到這邊,應該都知道後面會發生的事了吧~)

家:「我們想要申請外勞。」(拿出巴氏量表)

為什麼不直說呢?

自費品項

現在的自費藥品與自費醫材很多。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先講三個前提,讀者中有醫療業也有一般民眾,我相信有人認同有人反對,但這是我的看法,接下來要講的事,也是建立在這三個前提上。

1.自費醫材不是壞東西,基本上能合法上市,一定是通過重重成效與副作用試驗,證實對病人有幫助的東西。
2.建議病人使用自費品項,不等於要賺錢。
3.要不要讓病人使用自費品項,與道德無關。建議使用的醫師不一定無良,只讓病人使用健保品,也不一定就多高尚。

我的手術會給病人自費商品的「選項」,既然是「選項」,就是「可用可不用」。

有些手術的本質是為了「生活品質改善」,例如變得更美、身體更舒服,那當然得花點錢,因為那是健康之外額外的東西。

在我們這種救急救命的專科,本來就不該存在「不自費就不開刀(治療)」的問題,所以無論病人使用健保品還是自費品,該開的就會開。

但不能否認,健保給付的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但若希望有好一點的照護品質,確實不少自費品很不錯。例如搭飛機一樣,如果標準只放在「抵達目的地」,那最便宜的經濟艙就行,但若想要睡舒服一點、餐點好一點、行李多一點...那就加價購。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讓病人有自費品項的選擇」有什麼問題,但我永遠會講在前頭:「這些自費品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用。」

病人有時候會很茫然,問我是否需要。我也都很誠實地說:「沒有自費商品,我們照樣開刀。」

但這句話不等於不需要自費品項。

在我受訓的時期,血管就是一條一條分離,外科醫師的手如穿花蝴蝶般快速綁線,把血管綁緊結紮,所以即便不用現在的主流超音波刀來止血,我們的技術還是可以克服。

以往腸道的封閉與接合,都是外科醫師一針一線手縫,這在我執業這些年早已做過幾千幾百次,所以即便不用現在主流的自動吻合釘,手術技術依然可以克服。

但不能否認,超音波刀、吻合釘,甚至是各種強效的止血產品,都是科技進步的成果,它們提供的速度與品質遠超過手工土法煉鋼...

一片上萬的止血紗布,跟傳統不到一塊錢的白紗布,哪一個效果好?這應該不用多問。

病人有權利得到告知與選擇,當然也有權利選擇用或不用。為了讓病人自費而自費當然不對,但是主觀上想用技術來幫病人省錢,某種程度也是外科醫師的自我意識。

科技在進步,即便駕駛技術再好、不需要任何輔助駕駛系統的車手,不必要也不應該抗拒新科技例如倒車雷達、停車輔助、自動駕駛等等...

每回當我向病人說明完自費「選項」後,都會特別在醫囑上註明「自費項目,病患可自行決定全部使用、部份使用或全部不使用」~

有時候護理師會打給我,跟我說家屬對某個自費商品有疑慮,我的回答都是:「那就不要用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