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過程中,有人教過我開刀、教過我判讀影像、教過我處理病人問題,但是沒有人教過我「看」病人。
又或者說,與病人的應對進退、看診技巧,很難用課堂教學的言教來學習,就算是身教,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曾經幫學生上過「醫病溝通」的課程,可是我自己都知道教學與學習成果有限,我怎麼可能教年輕醫師,怎麼跟病人說話呢?就算有些基本原則,也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教條,例如知情同意、尊重對方...做不做的到或怎麼做,每個人都不一樣。)
所以我的看病技巧是自己摸索,多年的經驗慢慢培養成今天的樣子。
通常我與病人的初次見面都在急診,多是因為腹部症狀被診斷出某種需要手術的疾病,急診醫師再會診我來看病人。
我會在先看過病人的檢查檢驗,心中已經有了診斷與治療計畫後,走到診區叫病人名字。
病人在聽到我叫他之後,會站起來或推輪椅往我的方向過來,這時候我都會做個手勢,請他回到原本的位子,我走過去。
然後我會蹲下來跟病人平視,再觸診一下腹部。
這是我很習慣的直覺動作,沒有人教過我,也沒有人跟我說這樣很好,我純粹是覺得病人應該肚子很痛,還要他站起來或走過來太殘忍了~而且兩個人都站著沒辦法好好講話。
這個小動作,有兩次被人提到。
一次是某個學生跟我去急診看病人,在旁邊觀察我的動作後,他在筆記裡寫下這件事,他覺得這樣可以拉近醫師與病人的距離。
其實他沒跟我講,我還沒特別注意,因為這就只是個習慣動作而已。
前幾天有個開完刀的病人回診,看起來恢復得不錯,除了謝謝治療之外,他離開診間前跟我說:「那天在急診第一次遇到你,我就很有印象。」
「怎麼說?」
「我本來要走過去給你看,結果你自己走過來了。」
「還好啦~這沒什麼。」
「而且你不但走過來,還蹲下來看我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覺得你很好。」
其實這些都沒有人教我,我也不是刻意這麼做讓病人覺得我很好,但有時候我們在不經意間可能講話讓人不舒服,也會不經意的小動作讓人感到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