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重遊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題。
世界很大,理論上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應該把握每次旅行,去不同的地方看看。
不過我倒是很常同一個地方去很多次。(這裡的地方不包括日本,我總覺得日本不太一樣,去日本不太像旅行,只是去另一個熟悉的地方過生活~)
這回來紐約已經是第五次,結婚前一次、渡蜜月一次(至於為什麼來紐約渡蜜月,那是另一個故事)、某年帶Peter爸來觀光一次、去美國進修期間來過一次,這次是全家來暑假旅行。
所以知名景點,我就是走走看看,跟孩子們介紹一下,幫他們拍拍照,我可能就買點東西,找些有興趣的餐廳。
雖然說城市一樣景點一樣,但旅伴不同,心境與角色也不同。之前提過很多次的,家庭旅行對我的目的不在於哪個地方多好玩,而是與家人的相處,還有珍惜彼此的陪伴共同回憶。
放大一點來說,我幾乎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旅行。
這不是抱怨,而是陳述一個中年男子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能達到最大的平衡。
我的旅行常是公務行程(演講或開會)搭配的一點小觀光,或是適合一家四口的家庭旅遊。旅行期間的空檔,我幾乎也都是打開電腦處理論文、寫作,或是醫院事務。(台北紐約有12小時時差,現在七點多我剛起床,就開始回覆我睡覺期間,台灣傳過來超過一百則的訊息與信件)。
年輕時候那種放假第一天就消失,收假最後一天才出現,半個月休假可以什麼都不管,這種事對今時今日的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旅行既然不是一個人的事,那地點自然就必須顧慮家人感受、以及全家一起行動的可行性。(旅費也是重點,四個人的旅費是一個人的五六倍~不是只有機票住宿x4而已,我相信有人懂的。)
以2025年來說,今年才半年我走了不少地方:一月全家旅遊來東京,四月上帶史迪普來東京,四月中來德國開會,六月連續馬來西亞、韓國演講,現在在美國。
東京和美國不用說了,德國也來過N次,東馬與韓國雖然第一次來,但都是以公務為主。
所以去哪裡對我來說都還好,一來再來也沒什麼大不了,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平衡,還能有些旅行的感覺,對於這個身兼多重角色的中年男子來說,就已經是最完美的安排。
昨晚帶孩子去吃了一家我在台灣就安排好的餐廳,連續多年都被選為紐約的有名漢堡店。孩子們吃得開心極了,受到彼得水的大大稱讚:「你怎麼知道這家店的?」
「我以前來過。」
「以前?」
「對,21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