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及時會診

前幾天不記得是在哪裡,看到一篇文章,內容不是抱怨醫療結果,只是陳述他的看診感受:假日因為眼睛受傷去掛急診,被告知要等好幾個小時...

其實內容很中性,不是那種情緒性的批評,不過文章的最後下標是「醫療崩壞」。

這不是醫療崩壞,這才應該是常態不是嗎?

我所服務的機構,全時段可以有所有專科的即時會診,因此假日夜間診所中小型醫院沒看診時,確實可以來這裡掛急診看到各科,牙痛看牙科、眼睛痛看眼科、皮膚癢看皮膚科...

所以當附近都沒有眼科急診的時候,所有人都來這裡掛號,一個值班的眼科醫師要看源源不絕的會診:眼睛噴到東西、眼睛撞到、眼睛怪怪的、眼睛癢癢的、眼睛...

那等個幾小時,不也是剛好嗎?

如果這是醫療崩壞,那是否是每個人都來急診,都獲得「現在立刻馬上」的處理,才叫不崩壞?

所有因為眼睛問題來掛急診的,真的需要立即處理的少之又少,但病人會擔心,所以來掛號,第一線人員沒把握(病人其實也不信任),只好會診,然後等幾個小時候拿瓶眼藥水回去。

大概只有換來安心而已。(眼科醫師看過我,說我沒事)

如果只是換個安心的話,等一點時間也是剛好。

#這不是醫療崩壞
#想要馬上看才是醫療崩壞


疲倦

值了十幾年的班,真的有點累了。

累的不是體力,而是內心。

坦白說,每一次徹夜不眠,在出生入死中治療外傷病患,是很過癮的事;就算不是每回都開了不起的大刀,一整晚都在開闌尾炎也沒關係。

總之就是在治療病人,疲勞可以換到成就感。

但是我越來越對「告訴病人需要開刀」這件事感到厭倦。

一般需要手術的情況分幾種:

1.深植民心需要手術的疾病(闌尾炎就是其中之一,當你跟病人說你是闌尾炎,他大概就知到要開刀)。

2.不開刀會死掉的病,例如癌症手術或是出血性疾病(特別是吐血、傷口流血這種眼睛看得到的...肝臟破裂內出血,有時候家屬因為沒看到血,還會覺得「真的嗎?」)。

3.病人痛到自己來掛號拜託你開刀...這些通常已經忍一陣子或是打聽過,所以後面的程序就快。

值班中遇到上述三種,其實都很單純,我就是去看病人,做出手術的建議,然後執行手術的任務。

有些「確實不急著馬上開,但是終究得開,開了才會好的病」,我現在跟病人說明得越來越沒勁,例如膽結石、反覆發作的腸沾黏...

你明明就知道他的問題就是得開刀才能解決,但也明明就感受到病人不想開刀,基於職責與專業,我還是得把話講一遍,然後被病人拒絕一遍。

「我現在好一點了。」

「我還想再撐一下。」

「我最近工作很忙。」

「一定要開嗎?」

聽到這些話,我其實就很清楚意思。所以我現在的病情說明,反而不是解釋「為什麼要開刀」,更多的是讓病人瞭解「身體是你的,你不想開我也不在乎~」

每次講這些都覺得很累,被病人覺得我在「勸」或「說服」他更累。

前幾天的半夜遇到一個膽結石突然劇痛來掛急診的病人,我認真的跟他說明了手術的必要與細節後,他跟我說:「不開應該不會怎麼樣吧!」「我如果不開刀,你會怎麼處理。」

「不會怎麼樣,不會好而已。」

「拿止痛藥回家吃,我回值班室睡覺。」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關於拒絕

說「拒絕」太沉重。

我的讀者中,有很多護理人員,這篇文章想來聊聊這個我觀察到的現象,也想聽聽讀者的看法,我觀察的結果對不對,又或者有其他解決方案。

有一次病人向護理師抱怨身上某個小不舒服,通知住院醫師後,住院醫師判斷應該沒什麼大問題,是手術後常見的症狀,於是交代再觀察就可以。

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狀況,病人也沒有後續抱怨,也真的沒出什麼事。

結果住院醫師偶然看到護理紀錄:「x點x分通知xxx醫師,xxx醫師拒絕來看病人。」

這整個就炸鍋了~住院醫師認為他沒有「拒絕來看」,這樣的紀錄會讓他有潛在的醫療糾紛。

這件事的事實表象:病人有主訴,醫師沒來看,但是病人也沒事。

醫師端的想法是:應該還好,不去看也沒關係。

護理端的紀錄是:我有通知醫師了,可是醫師不(沒)來。

xxxxxxxxxxxxx

我自己的手術,會建議病人使用一些自費醫材,不過我都會特別跟病人說:「自費品項都是額外的,可用可不用。用的話可以讓手術品質好一些,不用的話我們用健保品照樣可以開。」

因為我這樣說了,所以確實有的病人考量到費用與保險額度之後,就決定不用自費品項。

護理師會通知我:「自費同意書病人拒簽。」「病人拒絕自費。」

是啦~就事實來說病人的確是「拒絕」了。

但我的想法是:不用就算了;病人的想法是:醫生說可以不用,那我就不用了~

每回接到護理師的電話,我都開玩笑地跟他們說:「不用也沒關係啦!也不用講什麼『拒簽』這麼強烈的字~」

xxxxxxxxxxxxxxx

我們常照顧到臨終病患,可能是疾病已經無法挽回,或是外傷太嚴重,家屬也不想太積極。

考量到最後的急救程序,家屬可能會簽署DNR(不施行急救同意書)。

那我常聽到的護理交班都是:「家屬對急救程序全拒,拒絕插管、電擊、藥物。」

我所理解的「拒絕」,是我要提供或做什麼事,對方不願易接受(而且是帶有負面的意思)。

是啦~就事實來說家屬的確是「拒絕」了,但在這個狀態,用「全拒」總感覺怪怪的,好像我一頭熱要這個要那個,家屬說都不要。

對於這些事件,我自己的觀察只是「護理用語」的關係,其實大家都沒有惡意。只是護理一脈相承會把紀錄寫得很清楚,用文字來保護自己,或許是怕吃病人的虧、吃家屬的虧、吃醫師的虧,怕被認為說了或做了什麼,卻不認帳。

於是就變成:我做了什麼,病人拒;我講了什麼,醫師拒....

不知道我的觀察是否正確,想聽聽大家的看法,不過從情感面與文字面來說,我還是覺得「拒絕」二字太沉重。

某天我去餐廳吃飯,點完餐之後服務人員問我要不要喝可樂。

「不用,謝謝。」

「客人『拒』喝可樂。」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自己決定

「我現在比較不痛了,還要開刀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一律都是:「你自己決定。」

因為這個問題的潛在意義就是「我不想開刀」。

手術是一個令人害怕的東西,所以一般人都是能不開就不開。除非是悠關生命或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對手術沒有抗拒。

例如癌症手術、外傷手術、腹膜炎手術,這些「不開會死」或是「不開會痛到死」的問題,大概我只要講一次,病人就可以理解。

然而其他舉凡改善生活品質、沒有立即危險的,病人再三考慮也很正常。

在我的專科常遇到一些急性發炎的病,痛起來的時候病人都願意開刀切除,有些會先控制發炎,等之後再開,病人就常問這一句:「我現在比較不痛了,還要開刀嗎?」

聽到這句,我就會把原本要開住院單排手術的畫面關掉,幫病人改約以後的門診(他也不一定會來):「你自己決定,想開的時候再過來。」

剛入行的時候會想說服、會因為病人的拒絕而沮喪、會疑惑明明是為病人好,為什麼他不理解。

如果有時光機,我會回去當年跟自己說:他真的不理解,他也不需要理解,命是他的。

直來直往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談病人進了醫院會集體失憶的事,引起很多迴響,顯然這不是個案,很多同業都遇到過。

有些朋友的回應很有意思,我相信真的是如此:「病人其實不認同(不接受)(懷疑)醫師的決定,但不好意思明說,所以當醫師離開後,就再問一次,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

這時候我就很想講了:拜託,懇求大家,有任何問題請直接問清楚!

醫師不是不能被挑戰,病人也不必怕問問題(更不用怕被覺得問了笨問題,如果病人什麼都知道,那就不用醫師了)。

主治醫師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需要因為「給主治醫師面子」,而做出自己不甘願的決定。

有問題或質疑當下不講,在後面才抱怨或反悔,一點意思都沒有;又或是「不好意思拒絕」,然後在非完全情願的狀況下接受治療,之後如果結果不如預期,這樣更麻煩。

所以有話直說,有問題要問,這是最最最重要的。

偶爾我會接到病房或是住院醫師通報,某某病人或家屬有抱怨,可能需要我親自處理一下。

很多時候是我親自去說明之後,病人就又都能理解也同意。

護理師會跟我說:「剛才他們才不是這樣子!你還沒來之前抱怨一堆。」

其實這不是好事,我也不會因為「病人給我面子,所以忍住不發脾氣」而覺得好,反而我更希望的是有話就講,正因為我是主治醫師,才更應該把想講想問的都講~

要不就是我講完一堆建議的治療,病人也沒拒絕,但我把後續的處理都安排好之後,再跟住院醫師或護理師說他不想接受...

護理站會打給我:「xx病人反悔了,他說他不想開刀,你要不要再過來說明一下。」

「不用了,讓他出院。」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劃錯重點

史迪普載著Peter Fu與彼得兔,回家的路上我們三個在聊天。

史:「我今天出門的時候,剛好我們家路口有一個熊貓外送被車撞,他的食物灑了一地。」

兔:「喔...那他就沒辦法如期送達,可能會得到負評。」

P:「你有看到地上打翻的食物是什麼嗎?」

史:「你們這兩個白癡!!!!!」

記憶力喪失

我經常很懷疑,是不是人只要進了急診,就會得到失憶症...

一個手上大約三公分傷口的年輕人,我看了傷口的深度,判斷須要縫合,於是我跟他說:「稍等一下幫你縫傷口。」

然後我回座位處理開藥、縫合同意書文件相關事務,大約三分鐘(我覺得根本不到)護理師告訴病人移駕到縫合室前等通知。

「病人說他不知道自己要縫合,問說可以不要縫嗎?」護理師對著我大聲說~~

另一個車禍撞到胸口的大叔, X光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於是我告訴他可以回家,吃止痛藥門診追蹤就好,病人也點頭與「親口同意」。

當護理師把藥單回診單拿給病人時,又對著我的方向說:「病人不知道自己可以回家,問說需不需要再做什麼檢查或住院?」

一個骨折的病人,被會診的骨科醫師來急診,跟病人說明了需要住院與手術,甚至連自費項目都說明了。

護理師把相關同意書拿給他時,病人說他不知道自己要開刀~~

以上三個案例,醫師的說明與病人的不明,相差都不到三分鐘。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警消英雄

我覺得台灣的消防隊人員真的太了不起!

除了救火任務之外,幾乎各種疑難雜症,只要打119就對了~

那天急診送來一個下肢被大型機具捲進去的傷患,這在我所服務的機構不算少,但大部份都是碎掉的手或腳,基本上送到醫院,我們全力處理醫療問題就可以:手術、重建、治療...

連著機器一起送來醫院,對我們來說就會很困擾,因為這裡是醫院,我們有很多工具可以處理「人的問題」,但對於連在人身上的「機器」,我們不見得有辦法。

所以看到大的切割葉片與傷口連在一起,除了止痛換藥之外,我還在思考要怎麼處理,連同會診的骨科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大家都沒有頭緒。

突然救星出現了!

一輛消防車停在醫院外面,幾個戴面罩的英雄走進急診室,他們一人拿著一隻重武器,有的像龍蝦夾子、有的像蠍子夾、還有各種剪刀...

他們幾個看看傷口,開了個小組會議,然後就各就各位拿出自己的武器。一時間火花四射,急救室跟工地一般發出尖銳的聲響。

然後機器就拆下來了,病人也可以順利去手術。

「收隊!」在Peter Fu還在吃驚地下巴掉下來時,他們已經帥氣地收好工具,如一陣風般離開。

那天來不及道謝,今天寫這篇文章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