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319?sloc=main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事後諸葛

很多時候,病患與家屬會有的不滿(甚至興訟提告),都是抱怨「沒有及早檢查出xx疾病」、「延誤診斷」、「診斷錯誤,誤診」...

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案例,醫療絕對不是完全不會出錯。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個案,我想談一個「病家很常拿來做為指控誤診的理由」。

病人可能因為某個症狀就醫,然而卻沒檢查出某個疾病,可能是後來病情惡化、或是到了另一家醫療院所,才被發現是某個疾病,因此指責一開始診治的醫師誤診。

聽起來滿有道理的,我知道我的讀者當中也不少民眾,我相信認同上述邏輯的一定不少,又或者說在那個憤怒的當下,直覺就是覺得自己的病情被擔誤了~

舉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急診常遇到撞到頭的病人,要不要做檢查,常是醫師與病人意見不同的地方。病人很擔心想做檢查,醫師則依據當時的臨床症狀、現行醫療指引,甚至是所屬機構的醫療量能,來決定是否安排檢查。

現在的醫師都很怕被告,所以如果被判定「不需要做檢查」,一定是症狀完全不符合檢查條件(例如只有一點頭痛頭暈~)、目前的國際處理標準都只是建議觀察,或是這家醫院沒有電腦斷層。(有些醫師會跟病人說,要做檢查請去大醫院~)

問題來了,即便如此,還是有極低機率的狀況,可能有潛在或是遲發腦出血,一旦遇上這種極端案例,家屬回頭指責醫師「沒做檢查,所以誤診」,這到底有沒有道理?

更別說現在還有病人拿著用Google或GPT查「腦出血該如何診斷」,用裡頭列出的一大串檢查來質疑醫師為什麼當時沒有提供?

這不只是事後諸葛,而且是倒果為因。

以醫療診斷來說,醫師需要先考慮的永遠是「最常見」、「最可能」與「最致命」。

例如病人主訴胸痛,醫師第一個要排除的一定是心肌梗塞,因為心肌梗塞會死;例如病人主訴咳嗽有痰,通常會往最常見最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感冒)先去評估。

當然你說咳嗽有痰,有沒有可能是癌症?當然可能,但在那個當下到底是先考慮感冒還是考慮癌症,如果上網路查資料,得到「肺癌的表現可能是咳嗽有痰,應該做電腦斷層來檢查」的結果時,難道每一個咳嗽有痰的病人,都必須做電腦斷層來排除癌症?

想像一下你在牌桌上打牌,「知道對手底牌」的狀況與「不知道對手底牌」時,出牌策略一定不一樣。

不知道對手底牌時,你只能憑桌上的牌面、對手的表情與自身的經驗,一張一張打出有勝算的牌。

但如果知道對手底牌是方塊二,無論牌面有多大,表現得再有自信,那我們出牌一定是一路跟到底;反過來說,當知道對手底牌是同花順時,無論自己的牌有多好,應該是蓋牌認輸...

當病人用後來的診斷,去問Google或GPT「xx病該做哪些檢查時」,網路給出的答案就是建立在已經知道底牌狀況下的策略。

其實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寫這篇,可能是看了太多網路上病人對醫療的抱怨,拿著GPT查出的東西來質疑,連帶讓我心情不好。

我不確定能不能讓需要聽懂的人聽懂,不過我覺得這該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