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簡單訴求
接受事實
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小說創作之路
來分享一件事,可能不是很多人在意,但對Peter Fu來說,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追求。(這篇文章如無意外,按讚數會很少。)
H.O.P.E.前傳<<神魔一念>>,將在今天晚上完稿。
沒錯,是前傳。
目前H.O.P.E宇宙已經出版了第一集<<沉默的希望>>與第二集<<光明再現>>,第三集<<白衣聖殿>>明年初出版,目前進入封面設計與最後校稿階段。
但是第四本(前傳)已經寫好了。
因為一本(好)小說要寫一年。
過往我出版的醫學散文,大概的撰寫時間是四到五個月,這段時間專心寫就能交稿。但是小說不一樣,寫作當中有太多次劇情想不出來、劇情不精彩、劇情前後矛盾...寫了改、改了寫...
寫小說真的很不容易,照目前的出版進度,我幾乎是一本寫完開始做出版編輯時,就得開始構思下一本。
這樣的寫作有沒有意義?
很難說。
就銷售量、IP販售與職業生來說,或許看不到短期效益。
但我就是想寫、喜歡寫、想把整個故事(現在貪心到變成整個宇宙)都寫完整。
這是一種人生的追求,我很開心在接近半百的時候,找到新的追求目標。
回頭看過去的人生,很多事情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又或者說,後來得到的東西,未必是一開始就設定的目標。
糊裡糊塗當了外傷醫師,一做二十年也有點成績;被前輩帶進醫學研究,二十年也走到一個程度;幫學生上課教學,好像也有那麼回事...部落格經營、網路直播教學...
小說創作,真的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也不確定究竟有多少人喜歡這個故事。
但我真心覺得,這個故事是Peter Fu嘔心瀝血的作品,是好故事、好小說,我願意投入多年時間,或許很多年後回頭來看,不會令自己後悔。
2026年,我們<<白衣聖殿>>見!
#HOPE沉默的希望
#HOPE2光明再現
#HOPE3白衣聖殿
#HOPE前傳一神魔一念
#HOPE前傳二蒼穹孤雁
(因為前傳的故事太大,只能分成兩集,所以<<神魔一念>>之後,接著是<<蒼穹孤雁>>)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某些堅持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檢查的目的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兩週任務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所謂的同情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專業司機
等待與耐心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地方媽媽
彼得水找了一家她喜歡的餐廳,要Peter Fu帶她去,我們父女偶爾會一起吃飯。
叫賣老爸
身為父母,很多事情都不是「說不做就不做」。
照說在今時今日,要能勉強我的人不多,我不喜歡不想不愛做的事,誰都叫不動我。
除了家人。
彼得水的新班級要選家長代表,史迪普被拱出來當,第一個大任務就是統籌園遊會事宜。偏偏班上很多家長都漠不關心,即便我們也覺得「關我們什麼事?」,最後還是得做。
史迪普忙著在群組上分工,私下我們去購買素材、製作商品、推演當天流程。Peter Fu本來當天要值班,也決定把班換掉去幫忙(我不去就是史迪普一個人忙、史迪普不做就是開天窗...)
前一天我們先把東西搬到教室,當天早上六點多我們就去準備(在這之前,我必需先來醫院把病人看過)。
去的路上Peter Fu還在碎唸:「這關我什麼事.....」
到了現場,工作自然而然就開始做了,幫忙裝飲料、協助孩子們叫賣、幫忙布置教室。
最後,Peter Fu登場賣冰淇淋~
拿起杓子的時候,我還是覺得「這關我什麼事...」
沒辦法,孩子的事就是家庭的事,家庭的事就是老爸老媽的事...
身為父母,沒辦法說不做就不做。
不過當園遊會結束時,Peter Fu倒是很開心地跟彼得水說:「我們已經有擺攤賣東西的經驗了,距離我們去公園賣熱狗,又更接近一步!」
水:「..............」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及時會診
疲倦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關於拒絕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自己決定
「我現在比較不痛了,還要開刀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一律都是:「你自己決定。」
因為這個問題的潛在意義就是「我不想開刀」。
手術是一個令人害怕的東西,所以一般人都是能不開就不開。除非是悠關生命或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對手術沒有抗拒。
例如癌症手術、外傷手術、腹膜炎手術,這些「不開會死」或是「不開會痛到死」的問題,大概我只要講一次,病人就可以理解。
然而其他舉凡改善生活品質、沒有立即危險的,病人再三考慮也很正常。
在我的專科常遇到一些急性發炎的病,痛起來的時候病人都願意開刀切除,有些會先控制發炎,等之後再開,病人就常問這一句:「我現在比較不痛了,還要開刀嗎?」
聽到這句,我就會把原本要開住院單排手術的畫面關掉,幫病人改約以後的門診(他也不一定會來):「你自己決定,想開的時候再過來。」
剛入行的時候會想說服、會因為病人的拒絕而沮喪、會疑惑明明是為病人好,為什麼他不理解。
如果有時光機,我會回去當年跟自己說:他真的不理解,他也不需要理解,命是他的。
直來直往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談病人進了醫院會集體失憶的事,引起很多迴響,顯然這不是個案,很多同業都遇到過。
有些朋友的回應很有意思,我相信真的是如此:「病人其實不認同(不接受)(懷疑)醫師的決定,但不好意思明說,所以當醫師離開後,就再問一次,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
這時候我就很想講了:拜託,懇求大家,有任何問題請直接問清楚!
醫師不是不能被挑戰,病人也不必怕問問題(更不用怕被覺得問了笨問題,如果病人什麼都知道,那就不用醫師了)。
主治醫師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需要因為「給主治醫師面子」,而做出自己不甘願的決定。
有問題或質疑當下不講,在後面才抱怨或反悔,一點意思都沒有;又或是「不好意思拒絕」,然後在非完全情願的狀況下接受治療,之後如果結果不如預期,這樣更麻煩。
所以有話直說,有問題要問,這是最最最重要的。
偶爾我會接到病房或是住院醫師通報,某某病人或家屬有抱怨,可能需要我親自處理一下。
很多時候是我親自去說明之後,病人就又都能理解也同意。
護理師會跟我說:「剛才他們才不是這樣子!你還沒來之前抱怨一堆。」
其實這不是好事,我也不會因為「病人給我面子,所以忍住不發脾氣」而覺得好,反而我更希望的是有話就講,正因為我是主治醫師,才更應該把想講想問的都講~
要不就是我講完一堆建議的治療,病人也沒拒絕,但我把後續的處理都安排好之後,再跟住院醫師或護理師說他不想接受...
護理站會打給我:「xx病人反悔了,他說他不想開刀,你要不要再過來說明一下。」
「不用了,讓他出院。」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劃錯重點
史迪普載著Peter Fu與彼得兔,回家的路上我們三個在聊天。
史:「我今天出門的時候,剛好我們家路口有一個熊貓外送被車撞,他的食物灑了一地。」
兔:「喔...那他就沒辦法如期送達,可能會得到負評。」
P:「你有看到地上打翻的食物是什麼嗎?」
史:「你們這兩個白癡!!!!!」
記憶力喪失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警消英雄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過往印象
有時候我常在想,到底我給別人的印象是什麼?又或者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什麼,可能在別人心中留下某種印象。
前幾天臉書突然推播一則廣告,某位醫師擔任某個診所的負責人。如我們常看到的醫療廣告一般:挺拔白袍的形象照,描述行醫心得的文案,搭配專業的醫療保健資訊...
如果我是民眾,一定會覺得這家診所這位醫師棒極了。
但我看到醫師的名字,突然閃過回憶,這人當年我們在同家醫院實習,他的表現超爛,工作相當不負責任,不只我、全組同學與護理站都很討厭他...
我本以為是同名同姓,不過仔細看了照片,就是那人無誤。
由於這樣的印象,連帶我對這個診所好感全無~
當我正想把網頁關掉之際,突然想到,畢業之後我再也沒見過他,對他的壞印象其實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二十多年是不短的時間,人可能改變、也可以改變。
學生的時候,我的表現也很不好,成績永遠是班上倒數。如果有人向我以前的同學打聽:傅志遠醫師怎麼樣?
「他超爛,不讀書,不要被他的形象給騙了!」
如果有人給出這樣的評價,其實我也不會怪他,他講的也是事實,如果這二十多年沒有與我相處,不知道我做了多少努力與改變,用當年的印象來評價現在也無可厚非。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永遠不知道,曾經做過的事,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驗傷單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關於經驗
醫療這門學問,你要說它是科學,那當然絕對是科學,任何診斷、處置都必須有憑有據;但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經驗」佔很大一部份,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無論你多資深職位多高,一定都還是會有沒遇過的事,那前人的經驗就非常重要。
曾經我有一個病人,年紀很大本身疾病很多,一開始只是因為某個輕傷住院觀察,後來突然血壓很低,抽血數值爛得不得了,肚子不怎麼痛,但是超音波看起來腹水很多,於是我排了腹部電腦斷層。
那天我有點忙,所以影像剛照完時我請總醫師先幫我看看有沒有問題,據他的回報是只有一段腸子腫腫的,整體來說沒什麼特別。
但是病人狀況一直都不好,稍晚我趕回病房處理,決定開刀。
「開刀?」總醫師對我的決定有點疑惑。
「對,這段腸子可能爛了。」
「你怎麼知道?」
「我也說不上來,但是必須小心。」我是真的說不上來,不是不願意告訴他。
家屬接受我先用腹腔鏡檢查的建議,假如真的有問題,再進一步處理,若是不如我的判斷,那也頂多在肚皮上打個一公分的傷口而已...
攝影機一進去,腸子都黑掉了。
「你怎麼知道?」總醫師又問了我一次。
「經驗。」
前幾天遇到一個病人,據他說一個月前車禍,之後肚子便一直不舒服,在其他醫院治療過一段時間,症狀時好時壞...
「他幾乎沒辦法吃東西,一吃就痛,或是上吐下瀉。」病人的媽媽告訴我。
電腦斷層看起來,就是一團腸子發炎得很厲害,要說只是單純的腸胃炎,其實也說得過去,未必與其先前的受傷有關。
我原本的計畫是讓病人住院,用藥物治療發炎。可是家長說過去也是這麼治療,但都沒有改善,因此我決定使用腹腔鏡檢查,必要的時候把那段腸子切掉。
手術中看到腸子發炎得一塌糊塗,而且似乎有曾經破掉又自己癒合的痕跡,看起來單純藥物治療不會好,因此我就做了腸道切除。
隔天的晨會,我把這個特殊的案例與同事分享,我第一次遇到受傷一個多月之後還需要切除腸道的情形。
「這是供應腸子的血管受傷,才會反覆發炎。病人應該沒辦法吃東西吧!常常都是吃什麼吐什麼,或是一吃就痛。」科內一位資深醫師看到影像,直接給出結論。
「你跟他老媽講的話一模一樣!」
經驗這種事,無時無刻都在累積,永遠都有比自己有經驗的前輩,也提醒自己經驗永遠都不夠。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保險給付
聖旨診斷書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學長學弟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做出回應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時間刻痕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投資計畫
邏輯錯置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笑話對決
一問再問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放感情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志工服務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隨緣
基本上,「苦口婆心」這四個字,不存在我與病人的相處裡。
我做的任何醫療建議或處置,都是基於職責與專業,但是我從不覺得自己可以或是需要「勸」病人接受什麼。
以前或許有些傳說故事,某些老醫生會「苦口婆心」勸病人接受某些治療,我的原則永遠是「尊重」病人選擇。
有個腸穿孔的病人,一開始掛急診的時候肚子爆痛,打過止痛針之後緩解不少,因此當我向他說明「腸穿孔需要手術」時,被病人拒絕了。
「我想先用藥物治療看看。」
「你確定?腹膜炎不開刀會死喔!」
「沒關係,我想再等一下。」
「好。」
有個腳底被玻璃割破的病人,我讓他去打一針破傷風,護理師突然跟我說:「病人不想打針!」
「好。」
有個撞車之後安全氣囊爆開的病人,超音波看起來腹腔內有些積血,照常規應該做電腦斷層並且打顯影劑,確定內出血部位與嚴重度。
護理師把同意書給病人簽名的時候,病人拒絕了。
護理師:「病人對顯影劑跟幅射線有疑慮,他不想做電腦斷層!」
「好。」
後果我只會講一次,不想接受建議,我完全沒問題,「好。」
檢查的意義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群嘲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持續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GPT效應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問診
確認呼吸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外觀形象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底氣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瘋狂世界
人情義理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休養時間
事後諸葛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有話直說
自費品項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不能忍受
隨著工作越多年,對奧爛垃圾事的容忍度越來越高,反正不合理的就堅定拒絕就對了。
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有些情形非常不能忍受,就是「順便一下」~
有個單純闌尾炎的老伯,在急診安排手術時就先言明:「沒有意外的話,術後一天或兩天出院。」
開完刀隔天病人已經開始進食,也沒有發燒,因此我告知可以出院,病人的太太卻不願意:「可以讓他多住幾天嗎?我在找安養中心,等到找到之後就出院。」
「他只是開個闌尾炎,傷口又不大,為什麼要去安養中心?」我很不理解家屬的要求。
「他中風很久了,行動不太方便,我一個人照顧不了。」
「這應該是老問題吧!應該在闌尾炎之前就是如此。」
「是啦!但是我想說既然都住院了,那就讓我多住幾天,順便把安養中心的事辦好。」
「不行。」
xxxxxxxxxxxxxxxxx
有一個婦人手被門夾到,在急診照了X光沒事,於是住院醫師開藥給他回家吃與擦。
「幫我排個電腦斷層好嗎?」病人跟住院醫師說。
「我本身是癌症病人,上星期應該回診做檢查追蹤,可是我出國錯過了,下次去門診又要排很久,你看一下我的舊病歷,然後順便幫我排一下檢查。」
住院醫師不知道怎麼辦,走回來問我。
「不行,拒絕。」
xxxxxxxxxxxxxxxxx
最近新的不能忍受,不是拿著Google查到的資訊來問我的病人,而是開口就是「GPT說…」
#徵求各種不能忍受
輕度外傷
急診來了一個國中女生,爸爸說他兩天前在浴室撞到頭,今天早上有點頭暈。
這是很常見的急診主訴,基本上意識清醒、活動力正常、受傷超過一天,通常都沒什麼事,說明一下讓病人與家屬安心就行。
於是我讓病人轉一圈,兩手舉高,然後問他:「九八七十二,九九多少?」
「八十一。」
「再觀察就好,年輕人還可以背九九乘法表,不用太擔心。」我跟家長說明後,他們放心地離開。
回家之後我跟家人們說這件事,立刻受到彼得兔的抗議:「馬麻,你看!他每次也都是這樣敷衍我!」
史迪普:「什麼意思?」
彼得兔:「我每次撞到頭很痛,跟爸爸講,他就叫我背九九乘法表!」
習慣用語
病情解釋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尤其是緊急手術,病人有死亡風險的時候。
那天值班,有一個腸穿孔的病人要開刀,我跟他的兒子說明這是緊急手術,而且腹膜炎不是小病,有可能會死亡。
P:「這個情形很嚴重,你瞭解我的說明嗎?」
兒:「我知道,就是要馬上開刀,不然會奧子~」
(我當然聽得懂「奧子」是什麼意思,不過我覺得可能是個人習慣用語,所以沒有多說什麼。)
P:「你如果同意的話,我會盡快安排手術,我建議你也通知其他家屬,如果想要瞭解病情也可以過來醫院。」
我開始在電腦前面處理手術同意書、住院單等文件,病人的兒子在我後面打電話:「欸!哥,快點來醫院啦!醫生說老爸快要芭比 Q了~~」
明明就是很嚴重的事,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特別有喜感。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同業說法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疼痛評估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獲得幫助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旅行天平
舊地重遊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題。
世界很大,理論上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應該把握每次旅行,去不同的地方看看。
不過我倒是很常同一個地方去很多次。(這裡的地方不包括日本,我總覺得日本不太一樣,去日本不太像旅行,只是去另一個熟悉的地方過生活~)
這回來紐約已經是第五次,結婚前一次、渡蜜月一次(至於為什麼來紐約渡蜜月,那是另一個故事)、某年帶Peter爸來觀光一次、去美國進修期間來過一次,這次是全家來暑假旅行。
所以知名景點,我就是走走看看,跟孩子們介紹一下,幫他們拍拍照,我可能就買點東西,找些有興趣的餐廳。
雖然說城市一樣景點一樣,但旅伴不同,心境與角色也不同。之前提過很多次的,家庭旅行對我的目的不在於哪個地方多好玩,而是與家人的相處,還有珍惜彼此的陪伴共同回憶。
放大一點來說,我幾乎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旅行。
這不是抱怨,而是陳述一個中年男子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能達到最大的平衡。
我的旅行常是公務行程(演講或開會)搭配的一點小觀光,或是適合一家四口的家庭旅遊。旅行期間的空檔,我幾乎也都是打開電腦處理論文、寫作,或是醫院事務。(台北紐約有12小時時差,現在七點多我剛起床,就開始回覆我睡覺期間,台灣傳過來超過一百則的訊息與信件)。
年輕時候那種放假第一天就消失,收假最後一天才出現,半個月休假可以什麼都不管,這種事對今時今日的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旅行既然不是一個人的事,那地點自然就必須顧慮家人感受、以及全家一起行動的可行性。(旅費也是重點,四個人的旅費是一個人的五六倍~不是只有機票住宿x4而已,我相信有人懂的。)
以2025年來說,今年才半年我走了不少地方:一月全家旅遊來東京,四月上帶史迪普來東京,四月中來德國開會,六月連續馬來西亞、韓國演講,現在在美國。
東京和美國不用說了,德國也來過N次,東馬與韓國雖然第一次來,但都是以公務為主。
所以去哪裡對我來說都還好,一來再來也沒什麼大不了,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平衡,還能有些旅行的感覺,對於這個身兼多重角色的中年男子來說,就已經是最完美的安排。
昨晚帶孩子去吃了一家我在台灣就安排好的餐廳,連續多年都被選為紐約的有名漢堡店。孩子們吃得開心極了,受到彼得水的大大稱讚:「你怎麼知道這家店的?」
「我以前來過。」
「以前?」
「對,21年前。」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理性客觀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這一天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學術交流
說「電人」太沉重。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小動作
成長的過程中,有人教過我開刀、教過我判讀影像、教過我處理病人問題,但是沒有人教過我「看」病人。
又或者說,與病人的應對進退、看診技巧,很難用課堂教學的言教來學習,就算是身教,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曾經幫學生上過「醫病溝通」的課程,可是我自己都知道教學與學習成果有限,我怎麼可能教年輕醫師,怎麼跟病人說話呢?就算有些基本原則,也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教條,例如知情同意、尊重對方...做不做的到或怎麼做,每個人都不一樣。)
所以我的看病技巧是自己摸索,多年的經驗慢慢培養成今天的樣子。
通常我與病人的初次見面都在急診,多是因為腹部症狀被診斷出某種需要手術的疾病,急診醫師再會診我來看病人。
我會在先看過病人的檢查檢驗,心中已經有了診斷與治療計畫後,走到診區叫病人名字。
病人在聽到我叫他之後,會站起來或推輪椅往我的方向過來,這時候我都會做個手勢,請他回到原本的位子,我走過去。
然後我會蹲下來跟病人平視,再觸診一下腹部。
這是我很習慣的直覺動作,沒有人教過我,也沒有人跟我說這樣很好,我純粹是覺得病人應該肚子很痛,還要他站起來或走過來太殘忍了~而且兩個人都站著沒辦法好好講話。
這個小動作,有兩次被人提到。
一次是某個學生跟我去急診看病人,在旁邊觀察我的動作後,他在筆記裡寫下這件事,他覺得這樣可以拉近醫師與病人的距離。
其實他沒跟我講,我還沒特別注意,因為這就只是個習慣動作而已。
前幾天有個開完刀的病人回診,看起來恢復得不錯,除了謝謝治療之外,他離開診間前跟我說:「那天在急診第一次遇到你,我就很有印象。」
「怎麼說?」
「我本來要走過去給你看,結果你自己走過來了。」
「還好啦~這沒什麼。」
「而且你不但走過來,還蹲下來看我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覺得你很好。」
其實這些都沒有人教我,我也不是刻意這麼做讓病人覺得我很好,但有時候我們在不經意間可能講話讓人不舒服,也會不經意的小動作讓人感到溫暖。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外賓印象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老人思維
核心價值
我覺得自己可能太貪心了。
基本上對於演講邀約、會議參與,我幾乎都不會拒絕,理由就是希望自己發光發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光芒,甚至影響一些人。
應該每個在拚事業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
不過最近有點太卡了,花蓮教學、馬來西亞演講、韓國演講、美國旅行,每一趟行程中間只有一兩天空檔,幾乎是推著行李回家,睡一晚就又出發。
這當中還卡了好幾個會議,會議與會議時間還會衝堂,海外演講也不是簡單的事,光是英文稿子與練習,就又得花不少時間準備~
家人朋友跟我說應該要做些取捨,史迪普也跟我說不要把自己排那麼滿,我本來都不以為意,不過看看自己的行程表,確實自己太貪心了...
想要的很多,工作機會、掌聲、鎂光燈、事業觸角,但時間有限,陪家人的時間也變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到底平衡點在哪裡?
雖然史迪普與孩子們都能體諒爸爸工作辛苦,但某種程度許多工作也是我自己接的,純粹做一份工作與拚事業的界限(我其實把很多事情,都當做事業的一部份在拚在經營),或許是我該面對的下一個課題。
雖然我是Peter Fu,但最根本的,我是這個家的支柱。

